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孩子被拒 腦袋很受傷

2009/11/02 06:00

文/呂政達

認知心理學家的國中生兒子回家時氣憤不平,班上有些同學計畫出遊,卻不找他。兒子說,他最討厭同學搞「小圈圈」,讓他很「受傷」。

這位認知心理學家脫離青春期已久,坦承他不明白,兒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反應?他說,很想直接告訴兒子,這些人不跟你玩,你就去找別人玩,不然自己玩嘛。但做為爸爸和心理學家的直覺卻告訴他,不可等閒視之。

國中男生的認知裡,別人不跟你玩,讓他感到強烈的排斥和拒絕,那種心理的疼痛非常類似身體的真實疼痛。神經心理學家納歐密‧艾森柏(Naomi Eisenberger)做過一個實驗,想了解被別人拒絕的腦部運作。她讓受試者玩投球的電腦遊戲,情境模擬嘈雜校園,並讓受試者以為是在和另外兩個人玩投球。後來他沒有再接到「球」,變成另外兩個人撇下他自個兒玩起來。這位可憐蟲當然會出現強烈情緒,用儀器掃描他的腦部,發現大腦的情感警示區,即前扣帶腦皮質的後部有強烈反應,通常這類腦部活動會引發疼痛和沮喪。

被排斥的感覺連帶的也扯進家庭、學校、自我的價值和地位感,都會一起貶低。國中生兒子回家講這件事,其實有點想「依靠」爸爸,從爸爸這邊得到補償和回饋。這時,不用再說兒子「小題大作」、「一定要在意這種芝麻蒜皮的小事嗎?」那只是繼續的排斥他的感覺吧。對一個國中男生來說,才不是芝麻蒜皮。

有些父母直截了當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其實,那同樣也會引發腦部類似被拒絕後的反應,變成真實疼痛。後來,孩子開始逃避不擅長的、可能會做不好的事,也逃避學習新事物。因為,那代表「出錯」。

<獻計>

父母或許較難自知,但如果悄悄觀察其他父母和孩子的談話,尤其在指正孩子的時候,通常會:

1.無意間抬高自己的地位(因為,父母覺得他是對的)。

2.也是無意間,貶低孩子的地位。言語排山倒海而去,卻不能察覺孩子腦部的細微化學變化。

請記得,孩子的心需要父母,請試著用正向回饋,抬高孩子的地位感,公開的、在別人看得到的場合,指出孩子做對、做好的地方。他總有些事情值得讚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