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36計〉父母效能 跟自己比

2009/11/16 06:00

文/呂政達

學校發下一張調查表,要我們填寫,對自己扮演「父母角色」的評量,分成「非常稱職」、「有些稱職」、「普通稱職」和「不太稱職」、「非常不稱職」等幾項。

調查表還有下文,第二題是:「如果你覺得不是完全稱職的父母,你願意來上課嗎?」底下就列出「自我成長」、「親子溝通」、「表達訓練」等課程,任君選擇。

這讓我想起,當初見到「父母效能訓練」的好奇感。怎麼才算是有效能的父母呢?是不是得非常有效率的,父母講一個口令,兒子就要立刻做到才算?

如果確定是這個標準,我應該稱為標準的「無效能父母」。家裡,兒子只要看到、摸到能攪起泡泡的洗髮精、洗衣粉,立刻倒進水桶翻攪大片泡沫,任我怎麼兇他,他也玩得不改其樂。專家說,這屬於自閉兒的固著行為。我的「無效能」表現在無法改變兒子的行為,而且,每次我總不信邪地將洗髮精放在顯眼位置,讓兒子以異常神速倒光,非常的有效能。

其實,正常家庭裡,大概也是這樣「玩」著親職角色。「角色」規範父母應該這樣做,然後兒子應該那樣做,像爸爸的「角色」就是要告訴兒子專心讀書,不要去打工。兒子的「角色」則要聽話,乖乖留在學校。如果兒子不聽老爸的話,老爸的「角色」就要失望、生氣,讓兒子的「角色」知道自己的不是。

就是這樣,許多「親職角色」是從「角色的缺陷」來規範父母和兒女應該做些什麼。在彼此眼裡,我們常看見的是對方的缺陷,因此,才會有人要求父母做「父母角色」的評量。但是,無論我們怎樣學習,想當好父母,卻總是有著不足和缺陷感。

<獻計>

現在比較反省性的說法,則是用「位置」來替代規範僵硬的「角色」。每個父母的角色都相對應於兒女的存在,如果兒女不在場,我們也不必用「父母」那樣的口吻在講話。

你看得出其間的差別嗎?父母不用整天戴著角色的面具到處跑,也不用整天想著自我評量的事。每名父母和子女的「位置」是自然發展出來的,都有各自的故事,換一個常用的說法,每個人因此都是「自我的來源」。

什麼是有效能的父母呢?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察覺出進步的快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