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共酌文學新釀 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009/11/29 06:00

共酌文學新釀

圖◎張瀛 攝影◎陳奕全

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時間:2009年10月18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吳晟、周芬伶、莊裕安、陳芳明、廖玉蕙(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魏妤靜

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開始,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首先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492篇來稿,由鄭栗兒、李明璁、周昭翡、王盛弘、劉叔慧、李桐豪、劉梓潔、孫梓評等八位初審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40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駱以軍、鍾怡雯、徐國能選出14篇作品進入決審。五位決審委員繼選出小品文獎十篇得獎作品後,緊接著進行散文獎評選。委員並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

周芬伶:散文跟小品文的走向很不一樣,現在受到網誌和宅化的影響,很多人開始創作小品文,散文被擠壓到一個相對弱勢之處。在看這些入選作品時,我不停微調名次,它們都很耐讀,感覺得到創作者都很用心在書寫,也看見殊異的散文新貌。

廖玉蕙:這次新類型很多,直到昨晚我的名次還有了大翻盤。評選時,我還是喜歡比較樸實的散文,太過於小說化的東西,是否去投小說類會比較好?

吳晟:很多作品給我的感動太少,但技巧卻顯得太多,散文書寫不管使用怎樣的手法,如何經營文字,我依然強調一定要回歸「真情的感動」。

莊裕安:參與這次評選就如同薄酒萊新品上市,我們像是參加一場品酒大會,每個人的品味都不同,都渴望能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年分。然而,口味也因人而異,就像有的評審會認為作品應該依循某種傳統,但有時又也希望參賽作品應能與眾不同。

陳芳明:與其他文學獎相比,參加林榮三文學獎的好手太多,也顯示出其獨特性。以後的評選恐怕會愈來愈困難,因為好的作品愈來愈多,這也讓我更加堅信「文學不死」。

此次晉入決審的散文共有14篇,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圈選5篇,結果為:

五票作品

〈黃昏釣場〉(吳晟、周芬伶、莊裕安、陳芳明、廖玉蕙)

四票作品

〈幽微之光〉(吳晟、周芬伶、莊裕安、陳芳明)

三票作品

〈用槍時機〉(吳晟、陳芳明、廖玉蕙)

〈如初〉(周芬伶、莊裕安、廖玉蕙)

二票作品

〈錢包失竊記〉(周芬伶、陳芳明)

〈初履〉(莊裕安、陳芳明)

〈我兄〉(吳晟、廖玉蕙)

一票作品

〈Waiting Room〉(廖玉蕙)

〈空地〉(莊裕安)

〈吊橋少女〉(吳晟)

〈剪芳達〉(周芬伶)

○票作品

〈掌中雨〉、〈襯衫手記〉、〈通勤的女人〉

未獲票作品不進入評比,接下來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的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Waiting Room〉

廖玉蕙:近年書寫印度的題材還滿多的,不過這篇沒有特別好,我不特別堅持。

莊裕安:作者用班雅明的話當引文,其實造成反效果。同時,很多人在選擇引文時,不是卡爾維諾就是班雅明……

陳芳明:這次的散文作品,文字都很不錯,這一篇雖有寫出「生命中的等待」之感,但前頭的引文確實太多餘了。

周芬伶:它如果不是當成參賽作品來看,其實還不錯,因為可以感覺到作者很用力、有鬥志想要寫好一篇創作,只是有時候,好像連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應該再更嚴謹一點。

〈空地〉

莊裕安:這篇作品就像一幅素描,工筆的部分很成功,不過作者自己的觀點太少,變成一種照相寫實,缺少亮點。

廖玉蕙:乍讀之下會覺得還不錯,但是作者半途轉向,本來在寫空地卻轉成寫貓,焦距沒有集中,觀點都跟著貓跑掉了。

陳芳明:就像是它的空地被放逐了,整體結構扣不上來。

吳晟:它最主要的問題是失焦,本來我預期作者會寫出一個比較大的個人主張,結果他轉成寫貓,但寫貓的部分也沒有寫得很好。

〈吊橋少女〉

吳晟:其實我選這篇是為了顯示我也沒有那麼老(笑)。它的題材還滿有趣的,作者寫出因為在窮困家庭生長,而一直穿著不合適的內衣,隨著內衣不斷改變的新潮流,也點出其變化和自己的對比。

莊裕安:它有種神祕的趣味,不過寫得太樸素了一點,作者太專心寫「內衣」這件事情,格局太小,沒有做到一個四千字散文該有的豐富性。

陳芳明:這篇若是在五○年代寫,或許還可以成立。

周芬伶:作者把女性的東西當成一種「奇觀」來寫,不過文學性不高,還滿平凡的。

〈剪芳達〉

周芬伶:這篇我讀了三遍以後,發現它其實滿有企圖心的。作者要講的是「性向認同」,但迂迴地藉由自己為什麼對珍.芳達沒有感覺來側寫。

陳芳明:我很難進去裡面的情境,與過去《玫瑰少年》所給的那種震撼相比,差滿多的,我覺得作者沒有把性向認同的衝突點表達出來。

莊裕安:這是一篇不錯的故事,但怎麼會用「錄影帶」、「珍.芳達」這麼老的符號來表達?應該可以用一些更進步的符號來說服讀者,而且作者把「同志出櫃」這件事寫得太曖昧不明了,根本不必如此。

吳晟:作者為何要用「剪」這個字,表達得不夠明確,而且敘述有很多瑣碎之處。

廖玉蕙:其實作者有提到是要剪掉「芳」的草字頭,以表達出他的同志傾向。不過我看到內文提到「我家有捲錄影帶是『一直』忘了還的」,就決定放棄,那個「一直」是多餘的,作者行文中用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

二票作品

〈錢包失竊記〉

陳芳明:它應該要發展成短篇小說才對,很生動幽默,有關網路的部分也很符合現代情況。結尾提及小偷是交了「壞朋友」(指涉同志)才犯下竊案,可以說是一語雙關。

周芬伶:它很生活化,文字感也很有新意,後面兩難的情境使人感到不可思議。

廖玉蕙:作者使用「三枚力不從心的警察」這樣的說法,好像顯得他們很「豎仔」,滿特別的。但其實裡面有很多不通順的句子,感覺不到什麼文采,只是很俏皮。

莊裕安:這篇人物、情節、對話跟結局都很小說化,內文一開始有提到「父親」這個線索,但很快就斷掉了。作者就像一個社會記者想要試圖挖掘出什麼,但是整體發展滿荒唐的。

吳晟:它若就小說來說算是有懸疑性,但就散文來說就顯得很囉唆,用新聞版內頁做結尾也不是很好的手法。

〈初履〉

莊裕安:作者寫得很用力、很有野心,可以感受到為人父母熱烈迎接新生命的愉悅。我們讀著這篇作品,就好像在欣賞Discovery頻道一樣,它有點科學又有點「神祕主義」,調性很特別。而且作者會用長句來表達,其實長句是不太好寫的,感覺得到作者寫作功力不差。

陳芳明:我選它就是因為它的文字,裡頭引用華滋華斯的詩跟內文很搭,不過文末特別提說要把這篇文章獻給孩子,是個敗筆。

廖玉蕙:它的文字可以跟〈錢包失竊記〉對照,因為本篇文字太過美好、抒情,顯得用力過猛且做作,而〈錢包失竊記〉則是太過粗糙。

吳晟:坦白說我有點讀不懂,語言的壓縮和表象的繁複都顯得太濃稠了,我在跨越晦澀詩風的年代之後,對此類作品只有「敬畏」兩個字。讀完以後,我只留下讚歎,卻無法深刻拼湊出整體印象。

莊裕安:我原就預期它會引起愛憎兩極的評價,它的文字有點歐化又有點文言,好的部分甚至近似楊牧。作者不如乾脆在文字上更賣弄一點,變成一種推向極致的示範。

廖玉蕙:我倒不認為它有偏向楊牧,作者只是在用文字包裝很少的內容。因為就女性的觀點來看,這件事實在不值得如此大書特書。

周芬伶:它具有六、七○年代流行的文藝腔,文白交雜,現在的讀者已經缺乏耐心閱讀這樣的作品,一個很簡單的題材卻用了太多段落來表現。

〈我兄〉

廖玉蕙:我原本沒有把這篇列入考慮,不過作者描寫「一個男子一生坎坷,到最後終於倒下」的情節,帶出辛苦年代的家庭背景。看似淡筆書寫,但很多細節令人動容,最好的地方在於結尾,很平實又具有人生象徵。

吳晟:一開始我也不認為這篇特別厲害,但經過整體對比之下,它真實記錄了台灣社會較低階層的生活景況。二、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像文章中所寫的這種困境非常普遍,雖然它的語言沒有很凝煉,但平實中扣緊生活背景,情感也適度地融入其中。

周芬伶:它的連貫性其實滿有問題,想表達的東西很多,但真正提到「哥哥」的部分很少,我讀完以後反而是對「石碇」這個地方多了些了解。

莊裕安:看到這篇文章就讓我想起吳念真的電影《多桑》,那種舊時代的氛圍。不過裡面應該是重點的哥哥,面目卻很模糊,反而我們自己會因為激動於裡面的細節所製造的共通性,而代為填進許多作者沒有做足的東西。

三票作品

〈用槍時機〉

吳晟:家族中從事警察工作的人很多,所以我對警界生活略有了解。這篇整體敘述很完整,情節穿插不會有突兀感,不只是對警察困境的心理描述,還有誤傷他人的愧欠及許多忍不住拋擲出來的疑惑,在閱讀上都很吸引人,作者的經營很厲害。

廖玉蕙:這篇是我心中的第一名!作者在生與死的對比上寫得很好,也愈發令人擔心裡面的那個「你」往後是否真的會「殉職」。作者的擷取點都非常精確,語言看似沒有對白,但其實充滿了對白。它提到了所有警察都可能面對的問題,還生動描繪出即將為人父的心情。

陳芳明:這篇讓我開了眼界。寫的人若不是本身在當警察,就是有親人在當警察。讀了之後就能明白:盡職跟殉職不過是一線之間。

莊裕安: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還滿喜歡的,因為我對各行各業的素人寫作,會特別有好感。不過作者採用的情節是一般人對警察生活的刻板印象,這在香港的《無間道》系列電影和一些好萊塢警匪片中,都已經處理得很成熟了。所以,相形之下,我會希望作者能有更多特殊的視角。

周芬伶:警察有很多種,有些是不需要或不會用槍的,甚至也可能出現有點笨拙感的警察。如果作者可以用比較新的角度寫警察,而非只以刻板印象來寫,會更好。

〈如初〉

周芬伶:它是很open的一篇,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不過作者的技巧不錯。我比較疑惑的是,它有把「同志刻板化」的傾向,也有羅曼史的感覺,另外情色的地方可以不用寫那麼多。

廖玉蕙:它有點像校園文學,我不喜歡作者把夏宇的詩用於文中,這可能是作者最得意的地方,但文字貴在創新,使用名句反而是個敗筆。文章娓娓道來,但性的部分寫得太白、太細。

莊裕安:文類比較稀罕的時候我就會想拿出來討論,這個作者感覺好像有點想要挑戰評審,不過文中寫得露骨的地方還不致讓人有厭惡感。最後三分之一的「火災」情節運用得不好,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對方,會不去確認對方是否真的過世嗎?而且後面提到的酒吧場景,很像是三流偵探小說的寫法。作者為什麼不好好經營前三分之二的「性啟蒙」部分就好?

陳芳明:這是讓我很掙扎的一篇,對同志的書寫不需要只停留在「身體」的部分,作者或許有提到一些矛盾點,可是並不深入,不過文筆滿自然的。

吳晟:我讀到後半段的時候覺得很不協調,連貫性都斷掉了,所以只好放棄。露骨的敘述我還能接受,但情色文學一定要有「情」,空有「色」的描述只會失去文學的意義。

四票作品

〈幽微之光〉

廖玉蕙:它沒辦法說服我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作者提到家中有個母親從來不肯解釋的牌位,後來才知道那是早夭大姊的牌位。我不明白「幼年病故」何以會是種禁忌?其死因並無違背社會倫理,似乎沒有必要隱瞞。而且,為什麼要等到妹妹生了孩子以後,母親才幫姊姊冥婚?

吳晟:裡面提到母親因為曾有失去子女的慘痛經驗,所以對後來出生的孩子會過度保護,非常寫實、細膩。

陳芳明:我也不覺得它矯情。

莊裕安:這是一個滿好看的故事,有懸疑性,設計感也不會很外顯。

周芬伶:同樣是四千字,但作者運用的轉折很多,寫出了很好的東西。特別的是他採取比較壓抑的筆法,以「不說」來製造懸疑。

五票作品

〈黃昏釣場〉

周芬伶:這篇其實很幽微,作者不那麼注重情節,他捕捉的是一種現代人的情緒,寫得很克制、很低調,文字也很乾淨。

廖玉蕙:它的寫法很新,不落俗套。我總是在乎一篇文章的結尾好不好,雖然作者並沒有特別著墨什麼,卻給人一種很深刻的感覺,濃淡得宜。

吳晟:這篇很有現代生活的情境,去釣蝦場的人很多都是在逃避生活,寫實之中又能帶入周芬伶提到的「疑雲」。

莊裕安:從社會面來看,「高學歷失業」是一個普遍現象,隱約可以從文字中感受這個作者的想法、說話的模樣,好像不是那麼積極,但又有機智之感。就好像是泡茶到了第二泡,不會太濃,是一篇舒服的散文。

經過討論後,一票作品評審決定全數放棄,兩票以上作品共7篇,皆獲評審同意進入第二輪投票。評審各選出五篇作品,最高5分,最低1分。計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黃昏釣場〉21分(吳晟3分、周芬伶5分、莊裕安5分、陳芳明4分、廖玉蕙4分)

〈用槍時機〉20分(吳晟5分、周芬伶3分、莊裕安2分、陳芳明5分、廖玉蕙5分)

〈幽微之光〉15分(吳晟4分、周芬伶4分、莊裕安3分、陳芳明3分、廖玉蕙1分)

〈初履〉7分(吳晟1分、莊裕安4分、陳芳明2分)

〈我兄〉6分(吳晟2分、莊裕安1分、廖玉蕙3分)

〈如初〉5分(周芬伶2分、陳芳明1分、廖玉蕙2分)

〈錢包失竊記〉1分(周芬伶1分)

評選結果依得分高低,〈黃昏釣場〉以一分險勝,獲得首獎,二獎得主〈用槍時機〉,三獎是〈幽微之光〉,兩名佳作則頒給〈初履〉與〈我兄〉。●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