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 家族聚餐 我有話要說(上)

2009/12/27 06:00

<徵文大拼盤>
家族聚餐 我有話要說(上)

圖/陳佳蕙

<徵文大拼盤>
家族聚餐 我有話要說(上)

家族聚餐,看似歡樂,其實私下也有許多角力發生,果然,此次徵文一出,各方吐苦水的不少、獻策的也很精采,希望接連兩週,可以讓大家對家族聚餐不再怕怕!

〈有來才有往〉

總被占便宜 自備輕食避用餐

文/柯秋華(台北縣)

因為夫家兄弟都已結婚也居住在不同鄉鎮,每次聚會難免碰到用餐時刻,因為我家老公是兄長,所以小叔在大的要照顧小的傳統觀念下,每次用餐幾乎是我家買單。

他家有四口子,兩個男孩也正值青少年很會吃的階段,多次買單下來,原本很有肚量的兄長,也不得不覺得一再給這群不是很照顧婆家的弟媳們吃,有點浪費,我也開始跟老公共同討論,是否減少出門相見的次數。

從此在必須見面時,總挑個用餐時間已過了,才回到婆家聊聊天,或是準備一些餃類、乾糧、麵包、餅乾等經濟實惠的食物來當伴手禮,吃一吃又有飽足感,可以撐一下延長下一餐吃飯時間,總之用零食來拖延飢餓感的報到,再藉機有事回家,又可以避開聚餐的支出。

相較之下,大姑家就很懂得人情世故,每次出門她總以大姐身分搶著買單,我們不想每次讓她破費,事後也會買些特產相贈,或者下一攤換我搶先一步去買單,也不占人便宜,兩家人相聚得很和樂!

〈各司其職〉

有錢的出錢沒錢就出力

文/EVONNE(台中市)

老公是家中的老么,排行在他之前還有年齡差距頗大的兩個哥哥及一個姐姐。因為我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媳婦」,所以在家族中總是聽得多、說得少。

剛開始家族外出聚餐,我們小倆口一直與四口、五口之家分攤同額費用,雖然心中不舒坦,但我始終沒吭聲。

後來婆婆建議兄弟輪流作東在自家聚餐。可這真是難為了兩個職場得意的嫂嫂,由於廚藝不佳加上時間不足,一次準備20幾份餐點的考驗,總是讓她們如臨大敵手忙腳亂,每次看到嫂嫂的狼狽相,自認廚藝了得的我,都會自動捲起袖子反客為主,拿起鍋鏟指揮調度了起來。

去年中秋節,我大膽提出建言:「往後聚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能做菜,就由我出力來『辦桌』。」我的提議獲得不喜歡外食的公婆大力讚賞,他們立刻交給我一個紅包做為創始基金。接下來幾次聚餐,在酒足飯飽之後,大夥都會再往基金裡添加數字,雖然同樣是付錢,卻少了錙銖必較的彆扭,因為這些錢,是用來預約下一次美好的聚會。

〈一吐為快〉

出錢又出力 學習放下

文/資深熟女(新竹市)

逢年過節應是家族相聚一堂的好時光,但卻是我夢魘的開始。每年大年初一,公公的兄弟姐妹們全家大小,都會來向家族中最年長的公公拜年。

不知何時起都相約在大年初一來,公公當然要發揮大家長的風範,在家席開多桌(公公堅持不在外面用餐)。對於廚藝不精的我,早在一個月前即要不斷的注意年菜做法、聽到哪些好吃的料理要寫筆記、要開菜單採買。還要準備先生的哥哥全家人、姐姐們回來「圍爐」、過年的量,每年都要花費一大筆費用。先生在五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只因和老人家同住,每個人回來陪公公後即拍拍屁股閃人,從來沒人問過費用的問題,更誇張的是大嫂、小姑要走時會將家中食物、伴手禮打包回去(來時是兩串蕉)讓人為之氣結。

先生的兄弟姐妹都是受高等教育,甚至國外的哥哥、姐姐每一、二年回來住個一個月也覺得是理所當然。儘管心中不平衡,但家父的「有量才有福」「家和萬事興」家訓,讓我放下、不計較,才得以學習如何處之泰然的過25年還沒離婚的生活。

〈遊覽兼聚餐〉

輪流當爐主 各出奇招

文/虛竹(嘉義市)

我家有5個兄弟姐妹,成年結婚後,散居於中南部,爸爸已過世,媽媽高齡84,身體還算硬朗,目前整個家族才三代20人,但要人人共聚ㄧ堂,談何容易。

考慮到子姪輩在北部就業居多,回鄉一趟往往舟車勞頓,所以選定每年五月初母親生日及農曆正月初二為家族聚餐日。由老大先作東,有關聚餐的方式、地點、餐廳、費用都由他決定與負擔;老大請完,老二接手,如此依次輪流當爐主。

為了讓每一次餐會留下難忘的回憶,輪到主辦的人,無不費心規劃。多年實行下來,我們的足跡大概踏遍投、雲、嘉、南一帶的名勝古蹟,品嘗當地的風味餐,如此遊覽兼聚餐,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定期的聚餐外,手足中如果喬遷、中獎,或者晚輩金榜題名及高就,也依慣例召集眾人,請客慶祝。反正每個家庭總有喜事臨門,只要擺個兩桌,花費萬把元,就能陶醉在被祝賀的喜悅中,何樂而不為?而被請的人只要把牙齒磨利,帶一顆愉快的心前往,禮物、禮金全免,怎不皆大歡喜呢?

〈理財訓練〉

聚餐基金會 孩子當會長

文/海賊(新竹市)

每當愉快的聚餐饗宴完後,大家都為了以示大方,親戚朋友總是搶著付錢,卻也有裝死賴帳的人,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不傷和氣又能公平的完美結束一餐呢?這招就是在我高中時代提議出來的想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都還維持著這個「傳統」呢!

首先,由大人每家集資,構成一個「聚餐基金會」,再交由較年長的孩子看管,每當到了用完餐要結帳時就交給他負責,除了訓練孩子管理財務也可以培養他的責任心。家族還有一個做法,會把找零的零錢當作小費給負責管理基金的孩子,既可賺外快又能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記帳的工作,當基金快用完時,也要向各家族收取,以維持「營運」。後來我們更進步到記錄餐廳的位置、用餐的次數,甚至大家對這間餐廳的評價,更添加了聚餐的樂趣。

現在我已經是個社會人了,所以早在大學時期,這項工作就轉移給我弟弟,因此又能訓練下一個孩子對金錢的觀念,相信未來我有自己的孩子,這項傳統也會持續的流傳下去。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