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李臨秋銅像的聯想

2010/01/24 06:00

李臨秋紀念雕塑以他曾經在大稻埕淡水河畔凝神寫詞的生活場景為創作藍本。(蒲浩明/提供)

◎謝里法

李臨秋紀念雕塑完工後,其六子李修鑑與雕像創作者蒲浩明一起合影。(蒲浩明/提供)

聽說在公園裡近日又添了一座銅像,便有人問,「是否還是同一個人?」

一介平民李臨秋卻設有紀念雕塑,證明了台灣民主的程度。(蒲浩明/提供)

「你想都想不到的人……」

「那會是誰呀!」

「去看了不就知道啦。」

公園裡的銅像和過去不同,只放置在地上,他的頭還不到我們的肚臍,必須彎下身子才看得到臉,但還是認不出何許人。

旁邊有個說明牌,原來是為〈望春風〉、〈補破網〉寫歌詞的李臨秋。

童年時候在永樂座門前常見的那位身材瘦小的阿伯,要算到我已進入了中年才知道他的名字叫李臨秋,也才聽到〈補破網〉是他寫的詞,而且還有人為寫歌的過程編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在海內外流傳。

傳遍台灣的民間國歌

從我小學三年級就每天到永樂座看《補破網》連續劇,其實我看到的只是劇終前十分鐘最精采的一段武打、鬼魂現身或怪手捉人,我們稱那是「戲尾仔」,能趕上寶貴的幾分鐘已經很滿足了。

那時當然不知道李臨秋,卻知道在舞台上獨唱〈補破網〉的女主角叫「寶秀仔」,有時候她妝都沒有換就上街買東西,讓路人圍過來當大明星看,在我心目中〈補破網〉和「寶秀仔」早已經分不開,但人們始終不知道有李臨秋,我其實常在市場麵攤看到他吃切仔麵,在永樂町公共浴池裡一起洗過澡,在大街小巷看見他匆匆走過,卻不知道他是誰,只知道是在永樂座打工的小使,打開戲院的門讓我們進去看「戲尾仔」的阿伯。

從遠處看過來,雕刻家蒲浩明似有意要為他塑造一個大頭,讓過路人情不自禁想摸一下,摸到頭上發光,有一天父母親會帶孩子先來摸摸頭然後送進大學的考場,那時李臨秋就變得更神了。

雕像是如此卑微低調,不像「大人物」站得高高地,要人們抬起頭去瞻仰偉人,他默默寫下〈補破網〉,在戰後台灣社會傳遍每個角落,我想起法國的平民歌唱家Edith Piaf(電影《玫瑰人生》主角),唱歌時像一隻失去母親哺育的幼鳥,張開大嘴一聲聲地叫喊,以這聲音唱出大戰後法國人的心聲,打動了全民,因此,1963年過世後前來獻花的民眾把花堆成一座小山,〈補破網〉從我讀小學的時候唱起,直到老年還常見景生情會哼上幾段,加上〈望春風〉正好反映了一個時代,寫這歌的人值得我這代人永遠追憶,如果那時候由全民投票,要台灣人民共同選出一支國歌,至少半數人會把票投給〈補破網〉。

豎立民主時代里程碑

人們把歌詞以「魚網」唱成「希望」,雖有「魚網」卻破了大洞,亦等於沒了「魚網」,若不補它們則永遠沒「希望」,小時候每唱到這裡就分辨不清楚是「魚網」還是「希望」,這就是作詞者李臨秋用心的地方吧!戰後台灣民間所唱望的「光復」和「太平」看似已來臨,生活卻更苦,「魚網」到底破在哪裡,舞台上「寶秀仔」一邊補網一邊餵嬰兒,把〈補破網〉唱成搖籃曲,望著苦命的孩子不知幾時才能養育成人!

「將來美術史上將因李臨秋塑像而視蒲浩明為台灣雕塑界把名人銅像平民化的第一人……」我手摸著李臨秋的頭,心裡則這麼想著。

雖然塑銅像為了紀念李臨秋,更值得重視的是,它的出現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里程碑,當台灣的民主到達一定程度,小市民的像才得以在公共場所中現身。

我們的子孫將以一名對社會有貢獻的平民逝世後多少年才替他豎銅像來數台灣民主的腳步。相對地,也要以一個政治人死後多少年才將他的銅像移開,來看民主是否落實了。

聽說李臨秋寫〈望春風〉時順手一揮而就,一夜之間就交卷了,可是,在戰後太平時代裡則為〈補破網〉的難產苦熬了一個多月,有如永遠補不完的破網。

蒲浩明所塑的正是絞盡腦汁一個頭兩個大,不知該如何把網修補的李臨秋。事實告訴我們,命運注定將永遠在那裡繼續寫下去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