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跋涉,千里

2010/11/16 06:00

跋涉,千里

◎心岱 圖◎蘇意傑

車子過橋時,我似乎聽到橋下水波的推擠聲;是漲潮的時刻了,我探向車窗,河流離我很遙遠,可是我與它一直很親密,這源自我的居處就緊鄰在它的岸邊,我的視線所及,無時無刻都在河流寬窄的消長之中。

風大時,水波粼粼,河面起皺,可以看到小小的浪花翻飛著、追趕著,像嬉鬧的貓狗,發出低頻的聲音,我必須靜下心來,才能聽到。

平常時日,這一條河流是很安靜的,雖偶有船行划過,河面依舊如鏡。可是只要稍稍不留意,它在每個時辰卻有不同樣貌的呈現;比如,大雨後,飽滿的流水,著意的要往兩邊溢出,帶著吞沒大地的企圖。這時我會感覺河面下那急流,滔滔趕著下游而發。

不一會,河流兩岸,長出一叢一叢的紅樹林,大片的灘地突露出泥沙或岩塊,這對於我,是一個「忽然」,忽然河流從飽滿如海變成消瘦蜿蜒,我難免有所驚訝或感慨,其實我也知道它每個時辰都在改變形貌,只是居高臨下的我,還未能參透分秒,還未能澈悟大自然的哲理:剎那就是永恆的真諦。

提供有心人一畝田地

這一年來,我每週固定到一個「寫作屋」去授課,這個「寫作屋」設在北部三峽與台南。它們距離我的居處甚為遙遠。無論是搭捷運或高鐵來去,於我都是一番「跋涉」。

回想當初,在我剛退休不久,Bubu來邀請我到她的「實驗教室」開「閱讀與寫作課」。

我十分訝異;打從走下職場的舞台後,我洗盡鉛華、解甲歸田,不僅把家居遷徙到遠離城市的曠野之鄉,我的靈魂也隨之在這孤島隱遁了。

我渴望割斷一切與過去生活相關的網絡,要像一匹脫韁之馬,馳騁在原生的天地。

「請你回來,至少回到這個教室,帶領有熱情的學員,一起研讀與寫作。」

我很難拂逆Bubu的心意,因為她是一個與我完全不同個性的人。我是極其孤僻、感情脆弱、拙於言詞、消極悲觀。

當我面對Bubu,她是這樣大義無私、熱愛眾生、徹底奉獻的人,我不免感到慚愧,想起我的所有青春,也曾經義無反顧地貢獻給大社會,我也曾如她一般,懷抱赤子之心,充滿熱情地在改革路上獨行,只是如今,我已拋掉那些熱血澎湃「義勇軍」的故事了,我正要揮別這一切,去做一個崇尚小我的個人主義者。

「我不行。」我正要找藉口,Bubu卻提醒我:「你寫了一輩子了吧。」

她這樣問我,讓我無言以對。

「你也讀了一輩子的書吧。」

「可是,我已經退休了。」

「就是退休,我們才有餘力做這事。」

Bubu在我退休前一年,愚公移山似的,一小步一小步把台南的老家搬到台北三峽。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旅居國外的她,在孩子學成獨立後,她選擇回國定居於三峽,這是她的生涯規畫中重要的一站,不僅親自規畫這棟她視為愛之巢的工程與裝潢,更在三峽開始進行她的親子教育計畫。

以一年時間,Bubu經營一間名叫「BI BI」的餐廳,透過餐飲服務與來客互動的方式,她取得了理念與實作之間的驗證。這一年中,她實現帶「小廚師」的活動計畫,為很多家庭的生活打開了親子之間緊閉的窗戶。

無論如何,Bubu的作為是有目共睹的,她成了許許多多讀者精神依恃的力量來源,大家為她的各種稱職之角色而傾倒,大家看她:家庭、夫妻、親子、事業、作家……每一項她都游刃有餘地勝任,每一項她都能自在愉悅。

但是,大家並沒有想過,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她付出了多少精神、時間、心力……

就是親近如我,我也只是感受與想像而已,因此,面對她的邀請,我根本沒有拒絕的反駁,因為她給的不是玫瑰,也非餅糧,她提供了一畝田地,是讓有心人來耕耘與種植。

於是,「BI BI」依照計畫結束對外的餐飲營業,把空間開放成「實驗教室」,其中,我所負責的「閱讀與寫作」課程,便這樣啟動了。

藉由文字療癒自我

公車度了橋,載我到達捷運站,我每次在輾轉搭車時,心情總是充滿「跋涉」的意象,然而,這跋涉對我來說並非辛苦,反而是一種「可承受之重」的飽實之感,彷彿成熟的稻穗,讓稻稈子必須彎腰垂地,雖沉重卻有欣然而悅的甘美。

冬天的清晨,當我搭上第一班公車時,天剛剛從混沌中微微地透出泛亮,我回憶少小時候,在家鄉趕小火車上學的經驗,總是瞇著惺忪的眼,一邊趕路一邊瞌睡,有一回竟因此碰撞了郵筒,額頭腫了大包,差點腦震盪。有一回,瞌睡走慢了,當然錯過了班車,竟去坐在軌道上哭泣,對挽不回的機會,懊惱至想自殺了事。

當年,趕路搭車變成刻骨銘心的「惡夢」,很長久一段時日,我徘徊在這種恐懼中,我開始運用文字一字一字解剖自我,敘述肉體的欲望與警醒的心靈之間的拉鋸、抗爭。文字是我的「解剖刀」,更是我的「權杖」。我在文字中,學習了自處,認識了生命。

生命之路,只有成長了才懂得途中種種境遇的意義,只有老大了,才會欣賞沿途那些一晃即逝的景致,所謂「跋涉」,是我「回味」與「前瞻」的載體,是生命脈動的強烈感受,我注視著分秒變化的天光,思及所有「班上學員」,與我一樣同步在進行著這一天的「跋涉」之途。

此時我感到的是:時間所賦予人的,原是從容與甜美。只是,有時候我們並不能體會,我們甚至糟蹋了它的美意,完全辜負了時間為生命帶來的果實。

有很多學員對我說:「我看Bubu的部落格,我閱讀她的書,我上她的課,我感覺只要靠近她,我便得到力量與勇氣,能夠回到現實努力生活。」

「對了,這就是了。」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不僅閱讀可以得到啟蒙,書寫更能找到療癒的良方。」

「『發現』的能力,本身就是一座『寶藏』。」

我說。這是武林祕笈,是得手的人才會懂得的價值。

跋涉中閱讀因緣照見

閱讀與寫作課,至今已經開了三十幾堂,來上課的學員大約有五、六百人次。其中每一堂課均有舊生與新生,我想到這些學員都來自看Bubu部落格的讀者,他們被她的精神魅力所召喚。

他們來自東南西北,年齡與身分也各有不同。但是自從參與了「閱讀與寫作」課程之後,從去逛書店,購買我所選讀的書籍開始,其實每個人已經進入了一種「氛圍」之中,這「氛圍」是由書的作者、書的內容、以及書的紙本所結合的「質地與質感」所致。

書籍是有「重量」的,閱讀本身是人的視覺接觸超時空、心靈陷入「無限大領域」的神祕體驗過程。書中的字裡行間讓人「自由」,閱讀讓人有「飛翔」的快感。

我說:「這課程提供的不是玫瑰,也非餅糧,是一畝肥沃的田地。」

相信來上課的學員,皆能體會這種感受,於是,我所強調的「跋涉」,也涵蓋在這個在氛圍之中了,大家心甘情願地早起、輾轉搭車,包包中藏有一本嶄新的書,正待到課堂裡由老師來解讀與分享,從而發現書中的天地奧祕。

車子載我奔途於河上的橋,是一天的跋涉,也是一生的跋涉,無論是前往或回歸,我都能因為水波的緩急,漲潮退潮,河面寬窄等變化,去閱讀這世上因緣照見的成果,畢竟,河流就是一本大書;人只有去跋涉,才能深諳路有多寬,可以走多遠。●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