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同言無忌〉 就是會恐同 何必強迫接受

2011/02/22 06:00

文/開心幫幫主

Q:你在之前的專欄中曾經提到,即使是身為同志的父母,卻沒有義務一定要接受子女的同志傾向!這種觀念讓我十分意外和不解,因為我記得你也說過,如果能夠選擇,很多同志其實也並不願意當個同性戀,他們只是被迫接受自己的同志傾向。因此,如果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父母如何能否認呢?(嘉義 小天)

A:在我們所置身的社會中,有一種普遍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承認的現象,那就是「恐同症」。

到底什麼是恐同症呢?恐同症是根據英文單字homophobia翻譯而來的一個詞彙,最早是心理學家喬治·溫伯格(George Weinberg)在他的著作《社會和健康的同性戀》裡創立的新詞。它可以分解為兩個希臘單字:homo表示「相同」,phobia表示恐懼,因此,它其實就是homosexual(同性戀)和phobia(恐懼)的混合詞,同志給了它一個非常貼切、傳神的中譯名,叫做「恐同症」。而在「維基百科」的資料中,對「恐同症」更有一句一針見血的描述,那就是「對同性戀和同性戀本身,沒有理由的憎恨和恐懼」。

說「恐同症」是一種普遍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承認的現象,真的是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不管是東或西方,包括教會人士、其他宗教及民間團體,乃至有男性沙文主義或異性戀霸權思想的個人,都會對同性戀採取歧視和敵對的態度,其中比較文明的人,是會藉媒體或遊行等方式,來宣傳同性戀是一種不道德、是有罪的觀念;還有一些比較激進的暴力份子,甚至會到同志出沒的場合,進行恐嚇或毆打的暴力行為。

雖然同志經常強調,喜歡同性只是一種和多數人不同的選擇,和不道德有任何關聯嗎?更不該被視為是一種罪惡啊!遺憾的是,包括父母在內,他們雖然對同性戀一無所知,但對同性戀者,卻有著一種「沒有理由的憎恨和恐懼」。

所以小天,我並不是說父母排斥同志子女是對的,我只是希望同志認清現實,如果不幸你的父母有嚴重的「恐同症」思想,那是大環境給了他們根深柢固的觀念,要靠同志個人的力量對抗,是困難且充滿無力感的。

(如果你對同志親子或家庭議題有任何疑難雜症,歡迎來信寄到電子信箱GLclub@hotmail.com,每週二開心幫幫主將為你在版上解答。)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