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小說家與小說寫作者

2005/12/15 06:00

◎董啟章

同路人:

你和我都是寫小說的,拿這個做話題在所難免。我想說的是「做為一個寫小說的人」這回事。當然,這個前提本身就已經顯露出尷尬的意思來。為什麼不說「當一個小說家」呢?這個「家」字,在現今似乎已經落伍了吧?現在作家都叫做「寫作者」,或者「文字工作者」,藝術家都叫做「藝術工作者」,還有「劇場工作者」、「音樂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性工作者」等等。我不知道,「工作者」的稱呼是否包含謙虛的意思,或者出於拉上補下的平等觀念。老實說我覺得「工作者」三個字非常彆扭。

自稱為「小說家」,好像已經不是榮耀,而是過度自我珍視的老派心態了。

也許這不單是用詞的問題,而是小說在大眾眼中地位日漸低落的結果。如果是當紅小說家還說得過去,要是只屬籍籍無名或者默默耕耘之輩,「家」字可能會產生反諷的效果。還是稱為「寫作者」會比較合乎情景吧。特別是在現今這個發表權完全開放自主的網路時代,「寫作者」就更加是無處不在,人人敢當的了。寫作不再是「作家」的專利,也不必得到任何權威的認可。既然如此,「寫作者」真是帶有平等參與的意味,也反向地恢復了民間文化的全民實踐模式。可是,在這種解放狀況底下,還夢想著做一個「傳統」形態的「作家」,卻往往變成既悲情又滑稽的事情。

也許,要自稱為「小說家」,還是要得到某種外部的認可,例如在傳統文學機制裡發表,出書,和獲獎。十多年前我在小說新人獎的頒獎典禮上,聽到主持的文壇前輩說:「你們這些得獎的年輕人,現在都可以稱為小說家了。」老實說,我當時的確有一種被授予光環的榮譽感。這樣說來,倒是寫詩比較單純。只要寫出詩來,就可以成為「詩人」吧。甚至有人認為,「詩人」是一種氣質,就算一個詩人不再寫詩,或者一個人從來也沒有寫過詩,也可以憑本身的「詩意氣質」而被視為「詩人」。

這於小說界則不可思議。至於還要區分為大詩人和小詩人,好詩人和壞詩人,這是詩人內部的爭議。至少到現在,我還未聽說過「詩寫作者」這樣可怕的命名法。

面對著「家」字的尷尬,我養成了另一個更為彆扭的習慣,說:「我是寫小說的。」

同代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