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冷血人生 謎樣卡波提

2006/01/05 06:00

美俄文學光與影 美國篇

◎徐力

隨著電影《卡波提》(Capote)在今年登上院線,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這位影響戰後美國報導文學深遠的作家又回到一般大眾的想像之中。除了曾被改編為電影的《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之外,卡波提最著名的作品大概就是他親自探訪堪薩斯州監獄,歷時六年與兩位死刑囚犯相濡以沫而寫成的《冷血》(InCold Blood)。令人好奇的是,這位足以吸引好萊塢將他的生平拍成電影的作家,到底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人生和境遇。

《冷血》取材自1959年在堪薩斯的一個農業小鎮侯孔伯鎮發生的滅門血案。正直良善的克拉特一家在感恩節前夕慘遭滅門。出人意料地,兇手竟是兩位從監獄假釋出來的小伙子,大半夜裡開了八百多英哩的車到侯孔伯鎮殺了一家四口,其實只搶走了區區五十五美元加上一台手提收音機和一架望遠鏡。

不少西方人十分著迷於所謂的犯罪小說,以致於英美書店裡的小說類,常常有「犯罪小說」(Crime)這個「子類」,甚至犯罪小說中還常獨立出「真實犯罪」(True Crime)這個「子子類」。以文學類別來說,「真實犯罪」的小說,上承愛倫坡(Edgar Ellan Poe)和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 下啟好萊塢的恐怖殺人片(thrillers),卡波堤的《冷血》採用獨特的「非虛構小說」(Non-fiction novel)型式,可以稱得上是翻開這個文類的歷史新頁之著。然而,與一般犯罪小說不同的是,卡波堤有興趣的並不在破案本身,他最大的興趣反而是兩位殺人犯。小說在一開頭就已宣示了殺人犯和被害人一家的關係──他們素味平生。

是誰殺的人,完全不是一個吸引讀者讀下去的謎團,真正讓人手不釋卷,一頁接著一頁把這本調性冷僻的報導小說讀完的,是一個更大的問號:「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凶殘的犯罪,卻沒有足以說服人的動機?為什麼凶手(不是心神失智,也不是受創有心理障礙的人)會為了五十五美元,把正直良善的克拉特一家的喉嚨割開?佛洛伊德曾說,人們從文學得到的快感,其實是因為每個人潛意識的心願是從作家的想像裡得到滿足。看卡波提的小說,不免推想,也許作家本人,也正藉由這樣血腥而挑戰人性的題材,滿足他個人潛意識的願望。在保守的美國戰後年代,卡波堤就已對他的同性戀身分不加掩飾,他個人邪逆不受禮教束縛的風格,自是不言可喻的。在《冷血》一書中,讀者或可隱約感受到作者對兩位殺人犯的同情,在今年上線的傳記電影中,觀眾更可以看到作家和兩位後來上了絞刑台的殺人犯之間曖昧難解的同性戀情誼。

晚年的卡波提縱情於毒品與酒癮中,並與八卦雜誌合作,撰寫了不少毀謗當時文人的文章,遭致眾叛親離的下場,還被他同時代的作家高爾.維多(Gore Vidal)按鈴申告。儘管如此,美國文壇對卡波堤還是有著特殊的著迷,1990年著名演員羅伯.摩爾斯(Robert Morse)在單人劇《楚》(Tru)中飾演卡波提而得到東尼獎。

也許,人性的界線永遠是文學與藝術的卡榫,甚至我們可以說,後世對這位不願與道德和平共處的卡波堤的著迷,和卡波堤對兩位殺人犯的執著,皆是出自同樣的人性深處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