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不忍回老家 讓島嶼自癒

2011/10/03 06:00

◎黃美秀

我喜歡上山研究調查,應該與我的成長經驗有密切關係,因為上山就好像回家去,有一種歸屬感。但如今我卻怕回到真正的嘉義水上老家。家裡小三的姪子總會嚷著要去外面玩。我喜歡帶他去附近的田裡晃,因為那兒曾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經驗的劇場。我們一起在田間散步及探索,看看鳥或捉捉蟲。但小時候陪我度過盛暑的清澈小溪不見了,那時和同伴們成日泡在水裡打水戰、釣魚摸蛤仔,現在都被又髒又臭的水溝取代了,有的上面還覆上厚重的水泥。水田裡如今沒有青蛙釣、也沒有泥鰍捉了,因為農藥濫用,我也不敢令小朋友赤腳下田去感受泥土的呼吸。同樣的地點,但眼前景象很難再和我的童年經驗有所連結。

如今,我只能用遺憾和不捨的語氣告訴他,現在這些好玩的野趣都消失了!但不到幾十年的時間,物換星移,起碼我自己居住的家鄉就完全變成另一個模樣了。更糟糕的是,放眼嘉南平原,似乎不是只有我的家鄉變成這般死氣沉沉而已。西部的眾多河川如今不是溪魚不見了,便是變成垃圾溪或是黑龍江了。這至少應該是大部分人可以觀察到的,更遑論是許多我們可能看不到的風景。物種滅絕也經常在人們不經意時發生,山上的台灣雲豹、水獺蹤跡幾無,就是最好的例子。

看過公視紀錄片「百年民與國」深刻體悟,保育是解決生活問題之後再來處理的議題。殊不知,保育的真正意義是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而非單純、狹隘的保護而已。況且,生態系雖然有自我痊癒的能力,但若遭逢過度的破壞,卻可能無法復原,而且物種一旦滅絕了,就幾乎等同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了。

台灣的確是地小人稠,大家也拚命地為求生存而找出路。在不到四十年的脈絡裡,我切身的經驗便見證了台灣人民的生活從貧窮到富裕的軌跡。「百年民與國」中,我們將回顧過去百年的生活軌跡,不免驚覺自然環境比我們想像中的脆弱,在追求快速的經濟發展之時,人類的各種經濟和開發活動傷害了許多原來住在這塊島嶼上的真正住民,不管是植物或動物。

我們不斷地在追求更高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但同時也面臨更多、更嚴重的污染、公安意外、環境和水土破壞。因此,在生活漸趨便利、富裕之餘,更應該認真省思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建構一個人與自然共存的良性關係,並認真思索:到底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公視「百年民與國」,精選三十個庶民故事,橫跨時代演變,今日起,每週一晚間10點播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