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德國兩大文學獎開獎
信天翁與納莉.薩克斯文學獎

2006/01/12 06:00

德越洋連線 ◎陳思宏

德國兩大國際文學獎「信天翁」(A l b a t r o s)與「納莉.薩克斯」(Nelly Sachs)分別在近日宣布得主,巧的是兩大獎的得主都不是德國人。

這兩大文學獎都是兩年頒發一次,以豐厚的獎金實質鼓勵作家對文壇的貢獻。

信天翁文學獎「信天翁」文學獎今年為第一屆,由「鈞特.葛拉斯基金會」(Gunter Grass Stiftung)主導,首屆得主為葡萄牙女作家莉蒂雅.侯格(Lidia Jorge),她於1946年生於葡萄牙南部海岸地區,在非洲安哥拉以及莫三比克教過書,度過非洲殖民地戰爭的紛亂,這些特殊的成長背景爾後都成為她筆下重要的母題。侯格在英美兩地譯介並不完整,其中以《鳥兒畫家》(T h ePainter of Birds)受到比較多注目,描述一個離家卻不斷把鳥兒畫寄回家的父親在多年後歸來,與已長成少女的女兒互動衝突的故事。她的作品已在德、法兩地受到書評與讀者的歡迎,家庭關係、女性成長、與殖民主義是不斷重複的議題,是當代葡國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近作《米蓮娜》(Milene)為典型的侯格風格,描寫20世紀初,一個出生富裕家庭的白人女孩米蓮娜,父母因故雙亡,最後被黑人移民家庭撫養長大,而米蓮娜愛上了收養家庭裡的兒子。小說由一個女敘事者與米蓮娜之間的對話進行,女性意識洶湧,力道十足。小說《細語海岸》(A Costa dos Murmurios)則是取材侯格自身在莫三比克的經驗,也在2004年被改編成了電影。

侯格結合殖民歷史與女性意識的書寫受到了評審的青睞,將在今年五月於布萊梅領取獎座及高達25萬歐元的獎金(約合新台幣963萬元)。而這個文學獎最特別的地方是,不僅表揚作者,也表揚辛苦將作品翻譯成德文的翻譯工作者,所以將侯格作品翻譯成流暢德文的史埃納(Karin von Schweder-Schreiner)也將獲得15萬歐元(約合新台幣577萬元)的獎金。

納莉.薩克斯文學獎「納莉.薩克斯」文學獎,則是在日前於德國多特蒙德(Dortmund)舉辦了頒獎典禮,得主為傳奇的以色列作家阿龍.阿佩費爾15萬歐元。主辦單位請到了德國猶太社區領導人保羅.史比格(Paul Spiegel)負責頒獎,表揚他以文字紀錄下自身被納粹迫害的經歷,以及與對猶太文學的貢獻。

「納莉.薩克斯」文學獎設立於1961年,素有「諾貝爾文學獎風向球」之稱,因為歷年來共有三位得主在得了此獎項之後,進而獲得諾貝爾桂冠的殊榮,分別是納莉.薩克斯本身、伊利亞斯.卡內提(Elias Canetti)、葛蒂瑪(Nadine Gordimer)。

而此重要文學獎項今年則是充滿猶太傷痕文學氣息,呼應納莉.薩克斯本身的猶太出身背景。

阿佩費爾德今年高齡73歲,一生顛沛傳奇,用文字轉化自身在集中營的經驗,感動了許多讀者。他出生於羅馬尼亞的猶太家庭,8歲那年母親就被納粹所殺,他和父親隨即被送入集中營。他很快地就從集中營逃出,開始了在各國流浪的日子,靠著頂上的金髮遮掩了猶太身分而存活了下來,戰後到了以色列,才開始正式習字讀書,目前定居在耶路撒冷,在大學裡任教。他的作品都與猶太人大屠殺緊密連接,自傳體小說《生命的故事:回憶錄》(The Story of a Life : A Memoir)以希伯萊文書寫他童年時的戰時生活,骨肉離散,血淚交雜,提醒著世人那段殘酷血腥的歷史,也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