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全球觀測站〉學習獨立 老人當自強

2012/07/25 06:00

圖/葉懿瑩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葉懿瑩

小楊是中國一等級教學醫院中心的研究員,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很多和小楊一樣的科學家近年紛紛外派到美國的教學醫院交流和學習。

這樣的機會對高學歷的女性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既有國外的合作經驗,回國後職位升遷和收入也都同時增加,好處多多;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和年幼的孩子分離,如小楊的孩子才兩歲多,才剛會說話,這叫小楊在異國夜夜思念孩子而哭泣。

小楊得在美國工作一年,也就是她得和孩子分開一年,這對一個年輕的媽媽來說,在工作成就上的喜悅卻被思念折騰抵銷。為此,小楊曾拖延出國一年,千方百計的設法把孩子也帶到美國,這樣她就可以天天和孩子相見。

但小楊的84歲外公一聽到小楊要帶孩子到美國,也等於是幫小楊照顧孩子的媽媽也要一起到美國,這讓外公感覺不安,他非常排斥而且聲色俱厲的譴責小楊,「那萬一我生病,誰照顧我?」「誰帶我到醫院就醫?」「萬一我需要人家幫忙,誰能幫我?」他的問題接踵而至,最後逼得小楊不得不臣服於「孝道」下,一個人單飛美國。

「來到美國,我看到美國老人是那麼的獨立,像在我住處隔壁有一位86歲的湯姆,他的年紀比我外公大,卻自己開車,做什麼事情都自己來,還出外擔任義工服務社區。」小楊說當她第一次看到美國老人的獨立能力時,驚呆了。

隨著在美國工作的時間愈長,小楊看到更多美國老人的獨立居住,獨立生活,連思考也獨立。不只獨立,而且是快樂的獨立。「我的外婆年紀和我外公差不多,她一點也不黏人,個性獨立樂觀。可我外公就不行,明明他的健康情況很好,就是要有人隨侍在側,他才有安全感。」小楊認為中國的老人,基本上是在心態上自認很老了,需要人家的伺候,這是真正讓人老的原因。

「因為我外公不獨立,我媽媽就失去她的自由。我的媽媽是她的女兒,以中國的孝道而言,媽媽得隨時準備照顧她的高齡父母,而她同時又得照顧我的孩子。基本上,我的媽媽雖然從工作單位退休了,卻是失去自由的人。她是名符其實的三明治。」

<觀念問題>獨居老人 東西方看法不同

美國人似乎就沒這樣的問題,基本上,美國人是獨立的,從小就獨立到老。獨立是美國最基本的精神,也是最崇高的精神,這和美國獨立建國的精神是相關連的。

就像美國年輕人結婚生子,他們大致上不會期待自己的媽媽照顧寶寶,而是將嬰兒送到托嬰中心,或夫妻輪流照顧,美國人會將「責任」歸屬劃分得很清楚。

台灣人和中國人被傳統文化所規範,在這方面的做法不一樣,有些年輕人會自然而然地將媽媽和婆婆視為照顧孫子的當然義務人,老年人則將兒女和媳婦視為理所當然的老年照護者。相反地,美國要人人獨立,為了獨立,他們寧可付出高昂的代價,如雖然與父母都住在同一個小鎮或城市,年輕人寧可支付房租,在外賃屋居住。

但在亞洲,這樣的行徑可能就被視為不可理喻的浪費或不孝。同樣地,美國老年人獨居的比例很大,他們喜歡獨居,不喜歡與成年子女的家庭一起居住,因為老人獨居享有自己的絕對自由,失去自由,對美國人來說,那就是剝奪他們的生命。

但在華人的觀念中,「獨居老人」常常是尾隨著負面的形容詞,代表的是可憐或無人關注,大概是華人的老人也比較缺乏獨立的觀念和能力,比較不擅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動,這和整體社會和媒體教育不鼓勵老人獨立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這樣也不錯>獨立需要學習 成家先開始

從農村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台灣和中國都在急遽的變遷中,但一些傳統文化觀念沒有跟著轉變,造成諸多問題存在。例如我們常聽到人家說:「婆婆或媽媽照顧寶寶較安心,是自己人嘛!」「女兒或媳婦應該照顧父母或公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是,其實獨立是最快樂,也最簡單的。但獨立卻需要學習,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一步一步的走,可能還會摔跤;同樣地,老年人也得學習獨立。最重要的是觀念上的建立,然後試著自己做做看,就像嬰兒學走路,雖然可能得多花些時間,但為了獨立,還是值得的。

獨立精神也讓老年人活得更自在和更有尊嚴,而學習獨立本身的「學習」,正是促進老人活得更健康和避免老人失憶症的關鍵。因此,學習獨立對老年人好處多於壞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