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性別擺動 想像越界

2006/03/09 06:00

當代經典閱讀 ◎宋國誠

《歐蘭朵》(Orlando : A Biography, 1928)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幼獅出版

在維吉妮亞.吳爾芙一生為間歇性精神分裂所困擾的創作生涯中,《歐蘭朵》是在吳爾芙短暫而難得的「好心情」下寫成的。

這部在敘事時間上橫跨近四個世紀、充滿激情與幻想的作品,建立了西方文學上「雙性寫作」的模式。吳爾芙以「雌雄同體、兩性跨界」的創意手法,表達了一個女性主義作家對「前性別」和「無性烏托邦」的憧憬與寄望。

「前性別」是指人們尚未出現性徵的幼年階段,「無性烏托邦」則是指人類史前的童貞年代,它廣泛地複現於後也描寫「創世之神」或「人祖之神」的雕塑和繪畫之中,而「前性」與「無性」在文學隱喻上則是指「雌雄同體」(androgyny),意指兼具兩性氣質與特徵的「雙性體」。歐蘭朵就是一個雙性人物,吳爾芙以一個生理年齡才36歲但卻穿越近四百年敘事時間的傳奇故事,揭穿了社會性別的虛假性和脆弱性,並通過性別換裝和想像越界,實現了兩性差異融合與性別互補的境界。

小說剛出場時的歐蘭朵是一位年僅16歲的翩翩美少年,在一次偶然的巧遇,被伊莉莎白女王相中而成為宮中的寵男。在1604年倫敦大冰凍的季節裡,歐蘭朵愛上一位俄國公主,但俄國公主冰融之後立即返國,使得歐蘭朵因為失戀而昏睡了七天七夜。到了17世紀查理一世統治英國時代,歐蘭朵奉命出使土耳其,但卻在伊斯坦堡一次暴亂中再度昏睡七天七夜,醒來之後發覺自己竟然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美女。為了躲避暴亂,歐蘭朵逃離了土耳其,藏身在一個吉普賽族人中,之後變賣所有珠寶返回英國。

返回英國時,已進入安妮公主時代,為了證明自己本是貴族男兒身有權繼承土地和財產,(她)進行了艱苦的法律訴訟,並以女作家身分周旋在王公貴族的上流社會中。直到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歐蘭朵下嫁給一位航海家,完成(她)寫了近四百年的作品《橡樹》,回到三百多年前居住的鄉間,故事結尾於1928年10月11日午夜,其時歐蘭朵年僅36歲。

「變性」是《歐蘭朵》的主軸,但變性在這部作品中絕不只是離奇或花稍而已,而是具有多面的嚴肅性。表現在以「服裝性別」來掩人耳目的變性,是對定型化的社會性別進行挖苦和嘲弄,目的在擾亂社會差異的識別系統,人們通常以裹在身體之上的服裝做為性別差異的標記:束裙、蕾絲屬於女性,燕尾、革履屬於男性,但若是巧妙變裝或換容,人們往往輕易地形成性別錯覺,或者誤男為女,或者誤女為男,既然如此,性別也只是一種符號,一種社會編碼,一種二元對立的假象。維吉妮亞通過「變裝─擾亂」的形式,來表達一種「男女通約、兩性共棲」的可能性。

而表現在「生理性別」上的變性,則具有「跨界對話」的啟蒙深度,在此意義上的變性是吳爾芙採取的「雙性敘事」立場,這使得吳爾芙能夠從「本性/異性」的調換中進行雙性觀察,並在允許差異共存的基礎上,讓兩性在不同的時空中流露各自的優越與弱點。

經由這種「性別擺動」──男性身上的陰美和女性身上的陽秀,吳爾芙表明性別乃是社會外部的「欲加之罪」,而性別偽裝則是對「何患無辭」的迂迴抵抗。最後,透過歐蘭朵這位才華洋溢的成功角色,吳爾芙期許兩性融合才是人類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