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全球觀測站〉身後事,自然事

2012/11/19 06:00

圖/王孟婷

文/丘引(寄自美國)

圖/王孟婷

奇美集團的許文龍先生被譽為台灣的智慧者,集團旗下擁有三十幾個公司,每年營業額高達五千多億元,照理應該是日理萬機的人,但他每星期釣魚五天,讀書、拉小提琴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而工作一星期不超過五個小時。不只如此,他還創辦了世界級的博物館、並在全台的小學推行音樂……

像他如此成就卓越的人,對自己的身後事,卻抱持「身後事,自然事」。許文龍在他的傳記書中提到身後事「堅持以環保、回歸自然、不干擾他人日常生活為準,不造墓、不做像、不發通知、反對舉行任何儀式。」要大家把他的軀體燒一燒,不論是要撒在山上做草和樹的肥料或撒到海裡餵魚,都是舒服和合理的選擇。

許文龍先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於台灣環境的維護,超越於個人從文化或習俗來的制約。他認為死人不該與活人搶地,不該破壞山坡。

<台灣習俗>喪禮爭議 家族難擺平

身後事該如何處理才恰當?台灣的社會在面對死亡與殯葬方面,不分窮富,都極為慎重。

慎重,並不代表大家都滿意,這中間牽涉到的爭議,如儀式方面就是大問題。例如我爸爸過世時,媽媽堅持以民間傳統的道教儀式給爸爸送別。我的一個妹妹篤信日本佛教,她提議由該宗教的人到家裡義務誦經,「非常的平靜」,並將骨灰放在該宗教的佛塔,「從一而終」,以此來說服家人。我的另一個妹妹則是忠實的基督教信徒,她則認為用基督教的儀式給爸爸告別最適當了,還可以上天堂。

意見多,擺不平,最後以擲杯請示,結果爸爸同意以日本佛教的儀式為其送行。當然,事情不因此而畫上句點。我那信仰基督教的妹妹和她的教會朋友特地包了一部遊覽車南下做基督教式的告別;我媽媽多年後還是抱怨爸爸走得不值,「一輩子工作得那麼辛苦,葬禮沒有師公,太簡單,真是不值。」

像我家這樣的喪禮爭議,相信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都存在。台灣社會抱持「死者為大」,所以,儘管花錢,不必計較。但隨著宗教多元化,宗教爭議也將在家族裡起了某種程度的作用。

不論宗教信仰是哪一種,追根究柢,都是文化在影響的關係。如何超越文化,或改變文化,以及文化和大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在都可以提出來討論。

<美國作法>3天為限 程序簡單明瞭

以美國來說,美國人的葬禮以3天為限,那是基於聖經中耶穌死亡到下葬是3天的關係,也就是死亡的那一天開始算,第3天就出殯了。

死亡的程序也很清楚和簡單,做法是家人打電話給911(等於台灣的119),然後救護車來看看是否還可急救。一旦證實死亡時,救護車人員便打電話給驗屍官,驗屍官則將屍體運到殯儀館,殯儀館立刻在報紙上刊登死者訊息及告別日、時間、地點等所有相關訊息。

殯儀館將遺體處理完成後,再將死者生前最愛的衣服換上,整裝遺容成為自然的樣子即可以入殮。那天晚上家人和朋友親戚就到殯儀館參加入殮儀式,向死者致敬。第3天時,屍體從殯儀館送到教堂進行告別式,然後就近安葬在教堂旁的墓地或其他墓地。

美國的社會和制度是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扣得很緊,誰該做什麼事,大家都很清楚。台灣則缺乏整羅,家人在哀傷時,得同時忙著張羅一切葬禮事宜,可能還要被殯儀館或周邊行業敲詐,形成極大的壓力與哀傷同在。

而今,工商業社會的腳步快,人們更忙碌,台灣應該改變「身後事」的做法不可了,生存者與社會脫節了,又如何生存?

何妨學學許文龍的「身後事,自然事」,考慮台灣人口密集,土地狹小,將大自然和環境、土地和人的關係都連結起來思考,推敲一個可以長長久久的方法出來。一個社會從落後過渡到文明之間,需要做很多的省思再付諸行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