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家長成長教室〉打針不痛? 別騙孩子

2013/03/11 06:00

圖/右耳

文/李嘉修

圖/右耳

有一次,在家醫科診所看到一位約莫小學一、二年級的小男生坐在一旁,低著頭邊抽噎邊掉淚,不論媽媽怎麼樣安撫他,都不願正視媽媽一眼。

過了一會兒,他突然抬起頭來朝著媽媽大吼,激動地說:「妳騙人啦!打針明明就很痛!幹嘛騙人啦,嗚嗚……」

我不禁想起從小到大,每次看牙醫對我來說都是一場夢魘。看到那些器械反覆地進出我的嘴巴,這裡鑽鑽、那邊磨磨,發出ㄘㄘ的可怕聲響,我總要冒出一身冷汗。不過前陣子去看某個牙醫,幾乎要扭轉我對看牙醫的印象。

同樣的器械與可怕的聲響,不同的是,醫師事前清楚地告知我療程步驟,讓我有了預期的心理。不同以往的醫師總告訴我不用緊張、不會痛、一下子就好了……等,與實際狀況不符的安撫話語。這次,親切的牙醫師告訴我:「等會兒療程約15分鐘,打麻醉針時會有點痛,過程中若有任何不舒服請舉個手讓我知道,我會暫停一下。」

我發現,事前對於壓力有了正確的了解與預期,確實減少許多焦慮不安的情緒,且讓自己能更坦然地面對。

〈Step 1〉理解與接納壓力狀態

面臨令自己感到有壓力的情境時,如上台說話、與陌生人交談、看醫生……等,多數人往往會直覺地告訴自己,或者,別人也會這麼安慰你:「不要緊張啊!」然而緊張是一種自主神經反應,很難單純透過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便可以做得到。甚至,可能愈要自己不緊張,愈會關注到自己又開始緊張了,感覺愈焦慮、愈徒增挫敗感,形成惡性循環。

反之,先理解壓力的內容與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身心反應,如心理感到焦慮不安、身體緊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口乾舌燥、手腳發冷、腸胃不適等,並且告訴自己,會緊張與焦慮是自然且正常的反應,事先幫自己做好心理準備。

〈Step 2〉練習緩解壓力的技巧

了解壓力的內容,與可能產生的身心反應後,可以透過正向自我內言與放鬆練習,來幫助自己減緩壓力的感受。

面臨壓力前,在心裡默念鼓勵自我的話,或是寫下正向的文字,例如,「緊張的感覺是正常且自然的,不代表我有毛病」、「緊張的感覺雖然不舒服,但是我可以忍受」、「別人不見得看得出來我在緊張,且就算讓別人看出我在緊張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及「我可以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緊張的感覺逐漸下降」等。

練習正向自我內言時,可搭配冥想放鬆的畫面,如陽光沙灘與海天一色的景象、一望無盡的的青青草原等,一邊練習緩慢腹式呼吸,吸氣時讓腹部微微凸出,吐氣時慢慢地呼出,同時讓腹部緩緩地凹進去,調和自己的身心狀態。

〈Step 3〉預演壓力情境 增強信心

預演壓力情境,如上台報告、跟權威的人說話、或是看醫生的過程等,是熟悉與降低壓力感受很重要的練習,愈逃避只會把焦慮與害怕的感覺愈養愈大。

除了透過上述緩解壓力的技巧外,如同考試前參加模擬考般,可事前模擬壓力情境,也可找適合的家人或朋友協助角色扮演,逐漸讓自己更習慣壓力的感受,實際體驗焦慮與緊張的感覺雖然不太舒服,但事實上並不會傷害自己,經過重複的演練,使自己對於壓力感受逐漸去敏感化,也讓自己真實上陣時能更有信心。

下次帶孩子打針前,請記得告訴他:等一下打針時會有點痛喔,你可能要忍耐一下,媽媽/爸爸會陪/抱著你,讓我們來練習用肚子呼吸,而且你也可以邊玩手機轉移注意力,看完醫生後再帶你去逛街買你愛的東西!(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