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講話請小聲點

2013/06/10 06:00

圖/裴小馬

文/丘引

圖/裴小馬

在植物園,我碰到一位年輕媽媽拉高嗓音對她的一對孩子說話,「弟弟,Go,Go,跟著哥哥Running。你看!哥哥在Running,你也去Running。」一下子,我又聽她拉更高的嗓音隔空對她的孩子們說話,因為孩子跑到荷花池的另一端去了。

這位年輕的媽媽自己坐在椅子上不動,不論孩子跑到哪兒,她都使勁的對孩子喊話。她像是中央山脈,如如不動的遙控周圍的山丘。對於這樣的景象,我覺得很奇怪。難道這位年輕媽媽不知道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不恰當的行為嗎?

在植物園的人不少,有老有少,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我相信,一定有人聽那位媽媽高度嗓子說話感到不舒服。我也相信,植物園的那些小鳥和樹木也覺得那樣的音量太吵了。

既然這個年輕媽媽說話時不斷的夾雜著英文單字,我想,她應該很崇拜西方,至少,她可能給孩子受了一些幼兒英文教育,她應該懂得在英文世界裡高聲嚷嚷是不文明,也不禮貌的事情。

於是,我走到她的面前,請她可否移動身體,走到孩子面前輕聲的對孩子說話,而不要隔空說話?我告訴她,如果她走向孩子,輕輕地對孩子說話,會讓孩子感覺舒服些,而且,也讓孩子從小學會傾聽媽媽或別人說話,這樣孩子也同時養成輕聲的說話,不是從小就大聲嚷嚷。「再說,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在公共場合,只要孩子跑到哪兒,媽媽就跟到哪兒,是比較妥當的。」我沒有說出,其實在公共場合是不可奔跑的,那不但容易讓孩子受傷,也易使別人受傷。

<家長看過來>輕聲細語 也是一種尊重

年輕的媽媽聽我這麼一說,立即領悟,她對孩子說話的音量及時降低了。不但這樣,她還對她的孩子們說:「請小聲的說話,我們剛才吵到別人了。」這位年輕媽媽立即調整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說話音量,又同時教孩子們什麼是對的,我想她會是一個具有成長空間的媽媽。

後來,我聽到另一個媽媽很輕聲對她的孩子說話。「你剛才對人家不禮貌,不能一走了之。做錯事情,一定要當面道歉……」我不小心聽了一會兒,覺得那個媽媽不但講理,而且輕聲細語,實在棒透了。我轉頭看了他們一眼,孩子是幼稚園小班的年紀,媽媽也很年輕。如此媽媽的教養孩子方式,讓我看到台灣的文明和未來的希望。

美國和台灣父母最大的差異是,美國的父母在公共場合總是輕聲細語的對孩子說話,他們大致上是走向孩子、蹲下,而且看著孩子的眼睛時才說話。為什麼要走向孩子,還要蹲下及望著眼睛對孩子說話呢?

走向孩子,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很重要;其次是,孩子可以專心的聽爸爸媽媽說話,這樣音量也可以控制在只有彼此聽到對話,不但不會干擾到其他人,也不至於讓孩子覺得尷尬。父母或大人蹲下對孩子說話,這樣孩子覺得父母或大人不是高高在上,是與孩子一國的,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也顯示出父母或大人對小朋友的禮貌。

一個從小受到尊重的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尊重自己也同時尊重別人。至於說話時,眼睛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這表示,我們說的話很重要、我很真誠的對待你。並且,也從這樣的態度讓孩子學習到和別人說話時,眼睛一定要注視對方;這是禮貌也是平等,還是自信。

包括我,很多台灣人都是在父母或大人隔空喊話下成長,以致為人父母時,不自覺也對孩子隔空叫嚷。父母對我們大聲說話,我們也大聲地對子女或他人說話。養成習慣後,有一天到國外去旅行、讀書或工作,才發覺原來大聲說話是不禮貌的。

現在是地球村的年代,孩子將來可能放到世界各個角落發展。從小養成對孩子輕聲細語的習慣,孩子將來可以全球來去自如不會被白眼,多好。我們不只要教養孩子成為台灣人,也該教養孩子成為世界人。因為,現在的科技已經把地球變平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