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從《風起》談起

2013/11/27 06:00

圖◎阿力金吉兒

◎林水福 圖◎阿力金吉兒

宮崎駿新作《風起》創造了黑川,將零式戰機的設計者堀越二郎的故事和堀辰雄的《菜穗子》的主角菜穗子結合在一起,而電影動畫名稱則借用作家堀辰雄《風立ちぬ》的篇名。兩者之間雖有「關連」,獨立看待也是一種欣賞法。

《風立ちぬ》,怎麼譯?從預告的《起風了》到定調的《風起》,相信是經過一番斟酌與討論的過程。前者較口語,後者其實一般少單獨使用,偏向書寫體,常見的是「風起雲湧」。就日語原文而言,兩種譯法都對。因為這裡的「ぬ」係古文,是助動詞,表「完了」之意。大學日文系同學如未學過古文,往往會誤以為是現代文否定之意的「ぬ」。

目前台灣讀者知道堀辰雄原作的,應該不是很多。現在由於宮崎駿的新作使用相同名稱,或許帶動小說因此而熱賣;但若干年後,是否出現只知道宮崎駿的《風起》而不識堀辰雄的《風起》呢?或誤以為兩者的內容相同呢?猶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因電影《羅生門》而聞名國際。電影的《羅生門》其實只借用芥川原著〈羅生門〉的殼,內容主要來自〈竹藪中〉;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各說各話,真相不明之意的「羅生門」,嚴格來說是來自電影,非原著〈羅生門〉之意。

日本從文學作品改拍成電影的相當多,也有原作與電影名稱相同者。例如,改拍自夏目漱石的《夢十夜》。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en Nights of Dreams」顯然是中文「十夜夢」之意。「夢十夜」與中文數詞置於名詞之前的習慣而言,不相符。「夢,十夜」則可。漱石原著,也是依「第一夜」、「第二夜」……的順序。日文習慣名詞之後接數詞,如「人十人」,或「鳥十隻」。當初引進台灣時是否經過一番思考不得而知。或許覺得直接搬過來,雖然乍看之下會有小小的不習慣,但不至於不懂,而且影片一播映,馬上就確定是「十夜夢」的意思。換句話說也可能是故意的?

我自己譯谷崎潤一郎的《鍵》就是採這樣的策略。內容是中年教授與太太之間藉著日記說出彼此對性方面的期待。日文「鍵」字意思是「鑰匙」,日記本來上鎖,不讓人看的,可是教授又故意把鑰匙放在太太容易「發現」的地方。「鍵」的另一個意思是「關鍵」。就原著而言,「鍵」其實包含「鑰匙」與「關鍵」雙意。後來幾經思考,覺得翻成「鑰匙」過於平常,無吸引人之處,不如直接用日文原文的漢字「鍵」,或許能引人好奇,翻翻看。不知是否與此有關,這本《鍵》是到目前為止,我翻譯的谷崎作品中,銷售情況最佳的。《鍵》也改拍成電影,當時相當叫座。

語言其實有「約定俗成」或「積非成是」的特性。例如,夏天各地放煙火。煙火,這名稱逐漸有被日文的「花火」取代之勢。究竟是何原因?不敢妄下定論。不過,純粹就字面意象而言,「花火」的確有討喜之處。讓人想起芥川龍之介類似人生如花火,不在短長,而在燦爛的句子。花火容易給人「浪漫」、「燦爛」的正面感覺!至於「煙火」浮現腦中的是「煙霧迷漫」、「煙消雲散」、「煙瘴」、「狼煙四起」、「煙花柳巷」、「煙幕重重」等,大抵負面意象的慣用詞較多。新編的國語辭典不知是否已將「花火」收入?

又如「祭」字,本來是祭祀等意,是相當嚴肅的,但自從台日交流日增,大學日文系倍增,如「櫻花祭」的「祭」字表「節日」、「節慶」之意的用法能見度大增。猶記得當初有大學校長第一次看到「日文祭」時不表贊同,覺得有點觸霉頭的感覺。然而,現在懂日文的人似乎已習慣「╳╳祭」的用法了。每年秋刀魚季節時,東京的目黑區舉辦「秋刀魚祭り」是促銷秋刀魚的手法,大家吃喝玩樂熱鬧一番,與「祭」字本意毫無關係。

從日文來的「祭」字似乎為中文的「祭」字增添了新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