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sons & daughters〉娘惹糕的女兒

2014/03/24 06:00

文/呂政達

台中大甲有一條住著許多南洋移民的街道,就在街上開著一家以娘惹為名的餐廳。老闆娘是印尼人,嫁到台灣已經20年,會煮道地的娘惹菜。提到娘惹菜,那股濃郁到化不開的椰漿氣味,一直撲鼻而來,其中的代表性食物自然就是娘惹糕。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娘惹只是異國風味,但對這個女兒,卻就是媽媽的味道。以前在家裡,媽媽煮的菜,鹹的甜的辣的,都會加進一匙椰漿,媽媽說:「我在印尼家鄉時,我媽媽做菜都這樣做。」近幾年,由於準備開餐廳,印尼媽媽展現出她的實驗精神,椰漿和香料才減少了分量。

女兒上學時,便當一打開,同學會圍過來看,她的身上好像總會有那股椰漿氣味,也因而變成了她在學校的綽號,其實很多人都叫她「娘惹糕」。她不喜歡這個綽號,親師會的通知,她就沒有拿給媽媽,不知道其他同學會怎樣看她的印尼媽媽。

女兒一出生,就跟著媽媽信伊斯蘭教,所以總是自己帶便當。也由於這個緣故,媽媽有時會炒個蛋炒飯,或是燙一把地瓜葉,那是十足的台灣味道。女兒其實很喜歡吃娘惹糕,她從小就熟悉的味道,有點像客家人對菜包的感情,但媽媽不輕易做娘惹糕,一個月能夠吃上一兩回,就讓女兒高興上一陣子。

「娘惹」和「娘」這件事沒什麼關係,原本指的是南洋一帶的土生華人和當地馬來人的聯姻,生下的女兒就叫「娘惹」,代表著時代的因緣結合產生的一個新族群。這場婚姻和家族的大融合,起自於17世紀荷蘭人到印尼、馬來西亞的開拓史,荷蘭人帶來的香料、荳蔻和當地的椰漿、丁香結合成一次味覺的革命。現在,這個女兒想,隨著媽媽這一代印尼女子嫁來到台灣,味道的革命還在繼續著。

「來,嘗嘗這個味道合不合?」小時候,媽媽捧著一盤五顏六色的菜招呼她時,她知道自己又要當小小實驗品了。但她的味覺其實也不準,因為她從小就如此地熟悉媽媽的味道,雖然,她不確定自己該算是台灣人還是印尼人?在家裡面,爸爸的意見仍是主流,媽媽就算不同意,也不會明說,她轉身回到廚房,埋首在香料和椰漿間,頗符合娘惹菜所代表的,那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分工。

也許,娘惹糕那層層堆疊上去的,五顏六色的甜味,就是印尼媽媽真正的心內事。我們不妨就將娘惹糕看作是椰漿和米漿的聯姻,在一個堪稱為異鄉的土地上,女兒這一代,將成為一個新興的族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