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重返火燒寮

2006/07/05 06:00

◎劉克襄 圖◎吳怡欣

火燒寮,記得高中時的地理課本提到,一處「全中國雨量最高的地方」,位於基隆附近。當初背得懵懵懂懂,殊不知,那是編審有誤,荒唐地採用了日治時代的行政地理。那時,基隆乃一大郡市,統轄整個北海岸和東北角,涵蓋了平溪、雙溪和宜蘭部分,轄區之大,不下今之台北。但我們翻讀時的七○年代,火燒寮早已隸屬平溪鄉了。

SARS事件爆發時,有一度台北彷彿危城,人心思野,城市人紛紛走避鄉間。那時我曾走訪此一森林蓊鬱之地,仔細走逛一圈。以為人間桃源,當以如此境界為標的。晃眼間,四年多未再回到此地,然每思及淳樸鄉村之美好,這處位於平溪偏遠山谷的小村,往往就浮現腦海。只是那記憶間,不免襲上一層陰影,就不知是否真的安然無恙?所謂無恙,說的是那兒仍保持過去的風貌。這等狀態,卻是近郊鄉野最難存在的情境。美好記憶中的火燒寮,一條平坦的泥土路,蜿蜒進森林綿密的山谷,車輛並不容易駛入。唯有登山者能夠愜意地擺動著腳步,沿著林木蔥籠的山徑緩行。中途過了小水泥橋,山溪伴著泥土小道,香果樹林羅列於蔥蘢的溪畔。一路偶遇村夫農婦駐足石厝前,或者耕作老園菜畦,瞧見我這外來的陌生人,不疑有他,總是先跟你和藹地點頭。

如果不是自己走訪過,著實很難相信,北台灣還有這樣一處平坦之郊,沿著溪道蜿蜒,而且完整保存著泥土路的狀態。但火燒寮能夠留存泥土路,可能是地理位置偏遠的關係。這等存在,其實是非常脆弱的。

最近閱讀妹尾河童《邊走邊啃醃蘿蔔》,隨即想到火燒寮。想到其中一、二間舊石厝屋腳,留置的醃漬冬瓜和醬菜。或許這回去,還能有機會品嘗呢。

妹尾在《邊》書裡提到,一群年輕藝術工作者前往日本山區的農村居住,半途停車下來尿尿,發現竟然能夠尿在泥土路,感激地喊著,不用尿在柏油路,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可是,山區村民並非如此一相情願。他們希望,原來的泥土能鋪上柏油,好讓他們進出方便。

火燒寮的情況相似,當地人早就在期盼鄉公所能挹助經費,修築柏油路面。我雖無那些年輕人的天真,也深知村民對山路修繕的需要,但對此間情感,大抵也有這樣浪漫的愛戀,總希望泥土路繼續存在。

今年暮冬,悄然回去時,心情就難免忐忑不安。四年多了,那山谷的泥土路還在,可以愉悅地踩在鬆軟的泥土落葉上嗎?下雨後,太陽曬著大地,蒸發出來的熱蒸氣味,還有聞著的機會?一連幾日冷雨後,陽光露臉,我開車如常抵達東勢格,原本想停車於山谷入口的涼亭,快步彎入火燒寮的小徑。但順那山谷一瞧,嗚呼悲哉!我的擔心竟應驗了。泥土山路果真消失,烏黑發亮的柏油,厚實地鋪上一層,寬敞地曲折於前。無奈地,繼續駕著車子前進,一路順暢,快速地抵達溪畔的小水泥橋。

可怕的是,柏油路面還未終止,大卡車還可以再快速地繼續駛入。我卻不忍心再往前了,強迫自己下車。這時,前方一輛電力公司的工程卡車,載了六、七名戴膠盔著藍色工作服的作業人員,正在調派吊重機,攜手架設粗大的水泥電線桿。他們已經在此工作一段時日,準備把老舊的杉木幹逐一取代,讓電力更加充裕。一名工人蹲在電線桿旁邊,專心地為每根電桿的底部,塗上黃黑如斑馬線的醒目底色,腥臭的油漆味浮滿路上,我竟詭異地懷念起過去的林木之氣。

過去來時,不知山谷裡會居住著什麼樣的原始人家?更不知裡面會有幾戶,只是依循著勉強裸露於森林裡的杉木電線桿,沿著狹小的山路蹭蹬而上。杉木電線桿引領我,拜訪了好幾間偏遠的農家、荒廢的石厝。還有,最裡面一戶,根本就拒絕了電線桿的牽引,甘於早年無電的清貧生活。

如今泥土路不僅換成柏油路面,旁邊還挖出了水泥護溝。如此路基,自是擴充了原先山路的小巧,路邊的灌木叢和林木不得不剷除。再者,為了保護柏油路的完整,轉彎的邊坡地,整片樹林還得全部砍伐,形成黃土裸露的陡坡。有的再以蛇籠、砂石堆疊保護,防止土石山崩。路邊的山溪也有配套,採用了所謂的生態工法。二三十年前,小溪的溪岸原本有局部段落,以人工堆疊當地卵石,形成雅緻的駁坎土隄,披覆著潮溼的青苔。如今被堆土機推平,一段也不殘留。挖土機也挖走了,過去自然形成的河床環境,再整齊地以外來卵石,明亮地排列,設計出階梯似的水道。此一景觀,學者專家名之為親水空間,彷彿這樣人才能接近水岸。

以前只有瘦小的泥土路時,縱使連綿落雨,周遭都是森林,根本不用擔心山崩。現在坡地失去森林遮護,黃土隨時在沖刷,當然會有土石流的問題。以前只有狹窄的溪水河道,洪水難免越堤,但溪岸和腹地沼澤、溼地多,不用煩惱溪水暴漲,無法吸納的問題。現在水道筆直、寬敞,溪水速度快,流量大,反而讓山谷充滿水災肆虐的危機。為什麼要犧牲舊有的美好環境,破壞魚蝦的生活空間呢?原因無他,只是為求生活更加方便、富裕。

山路寬敞、通順了,真的就擺脫貧窮了嗎?我看到,房舍都容易取得更新的建材了。加上電力即將大為方便,原本寥落的山谷,晚近好幾間石厝都大力翻修,有些加蓋了鐵皮屋頂、文化瓦,或者整間重蓋,搭成觸目的鐵皮房舍,乃至於嶄新的水泥房。然後,通往房舍的土路也加鋪了水泥,出入口拴起鐵鍊,不再讓路人通行。過去炊煙裊裊,有人從屋舍跟你揮手的愉悅景象消失了。清淨的山谷似乎變得人氣旺盛。

中途岔路時,我竟也找不到過去的路徑。面對兩條嶄新的寬敞小徑,一時茫然四顧,停駐了許久。

外來者或許會困惑,山谷裡可能不到十來戶人家,需要鋪上柏油嗎?老實說,台北郊區,有些遙遠的山谷,縱使最裡面只有一戶坐落著,柏油路鋪得比這兒綿長的,仍多的是。

難道他們不在乎自然生態破壞,寧可選擇污染的環境?難道他們不知山路好了,自己容易進出,觀光客也容易到來?難道他們不擔心,傳統的祖先居住地會毀於一旦?假如我們採用這樣都會的、觀光客的環保觀點,或者是人文思維,當地的鄉下人是不會接受的。要人家勒緊褲帶度日,在此長年維護自然環境,外來者偶爾到來,享受美好的自然。你想,行得通嗎?如果不能,又該如何?晚近在思索這個生態課題時,我開始反思著,我們是否該有一個新的生活價值,鼓吹一種鄉野素樸的理想區域環境,倡導小徑不鋪柏油的鼓勵政策,甚至立法贊助休路。一如休耕,給予補助。關心自然生態之單位,是否也可選拔無柏油路面的模範小村里,做為台灣慢活聚落的典範。期待著美好生活的人,何妨一起樂觀地朝此方向思考,描繪此一可能的夢想藍圖。重返毀壞中的火燒寮,我有如是啟發。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