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那些京華綺事 - 曾郁雯談《綺麗京都》

2015/01/07 06:00

《綺麗京都》。

專訪◎董柏廷

作家曾郁雯。(曾郁雯╱提供)

寒流來襲當天,與曾郁雯相約訪談,發現其人如其文,字句之間,談吐之間,蘊藏溫婉質地,「嘴上」京都的魅力不亞於「筆下」京都,樸實中偶灑翠華,珠璣間藏不住旖旎,一開口便將天地間的霜冷驅散。

老靈魂的眼光

從《京都之心》伊始,再寫《和風旅人》,到新作《綺麗京都》,都是遊歷京都之後所提煉出的作品,然而《綺》不單只是一本旅遊或美食散文,書中包含感性的篇章,知性的日本料理常識,以及實用性高的旅遊資訊。曾郁雯坦言,之所以三者兼備,原是應邀帶團參訪京都,故有「京都米其林美食夢幻之旅」一輯;第二部分「京情緒」,捕捉旅行中各式心情,輔以照片,兩相交綰而成感性抒發,讀來輕鬆無負擔,也是她很喜歡的一部分;第三部分「綺麗京都」,則偏重歷史、文化,讓人能回望過去,照見眼前;最後配上旅遊資訊,方便讀者依循文本邊走邊看邊找。

曾郁雯自小生長在有著多條老街與清水祖師廟的三峽,因此培養出一顆早慧的老靈魂,加上大學就讀歷史系,其後轉做珠寶設計師,更讓她對老物件與美感有著個人堅持,對京都的迷戀,其來有自,「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與老人家聊天,對老東西特別感興趣,也特別著迷。京都本身便是具有歷史感的古都,即便到現在仍可看到當地人用許多方法與心思,將傳統的東西保留完整,卻又不破壞居住或旅遊當地的便利性。老旅館同樣重視今昔的平衡與細節,能看到他們尋求傳統與現代間協調的用心,譬如會將舊建物裡具現代感的電話與電視,用一塊布委婉地裝飾起來,不讓你感到整個環境有所衝突。」尋思自己常去京都的次數,不免莞爾,「最瘋狂的時候,一年去了兩次。京都很美,對我的設計與寫作可有很多靈感啟發,除了帶米其林團是工作以外,我還是喜歡將京都當成是休息跟放鬆的地方。與其他城市相較,京都的季節感很強烈,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食物方面會注重季節性蔬菜,一看到鱧魚出現在料理上,就知道夏天來了。」

在旅遊、設計與寫作之間

然京都食處眾多,餐廳的揀擇標準,她首重其特色與辨識度,「晴鴨樓服務貼心,餐具講究,食器與料理搭配得很好。」珠寶設計師美感的敏銳品味自不待言,料理上桌總不免特別留意擺盤方式,「特別推薦在吃『八寸』時,就算再餓也要多花時間欣賞料理擺盤。因八寸非常強調季節感,裡頭一定會有當季的料理或裝飾,夏天可能會放上小粽葉,秋天就用楓葉配置,如何在擺盤上營造出季節感與個人修養,並融合店內風格,端看料理師傅的美學功底。」此外值得細細品嘗的當為「椀物」,「因為碗蓋悶著,所以湯的香氣被鎖得很好,打開的那一剎那,先是香氣竄入鼻子之中,接下來,就可以把碗蓋翻過來看,沾著淡淡水氣的碗蓋上同樣繪有圖騰,春天可能是小葉楓或櫻花,與季節搭配、食物呼應,愈是清淡高雅的湯,愈能見其功力。」聽著早已使人垂涎三尺,她緊接著推薦,「也不能錯過他們的『水物』,譬如餐廳會把整顆柿子冰到剛剛好,待要享用時解凍,因為溫度掌握得恰到好處,吃進嘴裡馬上化開,很像在吃水果冰淇淋。」話語盡處,似乎有所覺察,她連忙補充:「但我並不是每次都要吃大的套餐,也會吃些小餐廳,可不是每一次去京都是造訪米其林餐廳,要是讓人產生誤會那還得了。」

要在作家與珠寶設計師的身分間切換,似乎並非易事,不過曾郁雯卻認為,寫作跟設計好比自己也喜歡的插花與做菜,都是一種創作,具有共同的本質,「旅行時會產生許多靈感,能幫助我設計珠寶;而在珠寶設計的專業訓練下,讓我在旅行時更打開心與眼,保有欣賞、觀察細微處的能力。寫作也是相同的道理,好比要將喝咖啡的感覺寫出不同,卻又能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便端視平常的觀察與經驗的累積,基本功練得愈足,出手的東西就會不一樣。三者其實相輔相成相通。」旅遊十數年,曾郁雯現今對旅行的想像,已不若以往只一心一意地追求特定景點,最重要的是「順著自己的節奏,放鬆心情做一個『和風』般、不再趕路的『旅人』。」

寫作做為一種祝福

談到書寫的難處,曾郁雯忖度,很多讀者喜歡她作品中涉及歷史、文化的部分,「但若比例太重讀起來會有壓力,如何能讓人閱讀作品時有所吸收,但又不流於掉書袋地記載歷史年代與事件,寫法的拿捏是最難的部分。」然而,這些痛苦的過程,最後也滋長成甜美的果實,「在書寫的同時等同再回憶了一次旅行,寫出來的瞬間成就也變成一種享受。」美食最難寫的是滋味,當她嘗到星野的向付時,感動落淚,但如何將「感動」這樣簡便的形容,寫出更高一層的意涵,而不用俗濫的陳詞套語,以有形的東西描繪抽象的感受,亦是她寫作時認真推敲的部分,莫怪書中有此一段:「每一口食物都激盪出不同的滋味,微酸微甜微苦微辣,味蕾轉瞬間千迴百轉,好像把此生的故事變成電影倒敘一次。我暗自猜這料理長若不是情場高手就是料理天才,真想知道答案。」文字於焉一抬,唇齒及意念間留下綿綿餘韻。

相較於丈夫林文義每日寫作,曾郁雯坦承自己並沒有固定的寫作時間,每每旅行回來,總需要閱讀許多相關資料,並且多些時間醞釀,才會著手創作,「也因為我太忙了,出書間隔都是兩、三年之久,但林文義老師覺得這樣不妥,他一直逼著我創作,軟硬兼施,像一個標準的總編輯。不過他確實惜才愛才,不會盲目鼓勵,要是沒有他的鼓勵,我可能沒有辦法這樣持續書寫。」言談之間,漾起幸福與感恩的微笑。

一部好的作品,會是人生某一階段的好友,寫作到最後,無非期望讀者能在文字之中獲得慰藉與溫暖,而這也是曾郁雯書寫的初衷,「之所以願意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去寫,就是想有人能讀懂你了解你,更是希望能將紛紜的說法及想法化繁為簡,更讓人們能從歷史裡學得一點教訓。雖然讀者的回饋不一定都是立即的,但總會在某一天、某一時候、某個未知他方於某人心上起一些溫暖變化,那不但是一種美好的祝福,也是我創作的動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