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阮阿姊

2006/08/02 06:00

◎文曄

對照當今少子化社會,昔日家母在多子多孫的社會環境中,生下了十一個子女。然而生存下來的,只有三男二女,共計五人,早夭的竟達一半以上。早期的社會習慣是當母親生下女兒時,便送給他人當養女,自己再收養他人的兒子或女兒。家母第一胎生的是女兒,給了他人當養女(後來早夭),於是再收養了族親的兒子。所以,筆者的長兄並非同胞,而是過房(台語:族親堂兄弟)兄弟,而長兄的長子卻與筆者(家中么子)同年齡,成為叔姪同歲。這也說明家母的第一胎所生的女兒,與筆者過房兄長同年齡。

家母所生、且有存活的兒女,目前尚在人世的只剩筆者及今年87歲高齡的胞姊。早期台灣因環境衛生不好,很少有婦產科醫生,多數鄉村連助產士都沒有,孕婦生產後,剪斷與胎兒相連的臍帶,都是拿家中沒有消毒過的家用剪刀及麻絲處理,因此嬰兒很容易感染破傷風而死亡。因此,當時的嬰兒出生後,家長多會觀察一段時間,認為這孩子能活得下去才去申報戶口,如果不幸夭折,只好安葬而不申報戶口。所以筆者現在的胞姊究竟是家母所生育的第幾胎,其實無從考查。

現存的胞姊在幼時就送給人家當養女,到了成年後再出嫁。然而依習俗生母家(台語說是外家)的兄弟要到姊姊的夫家,請其回娘家作客(歸寧)。當時即由長兄及筆者到姊夫家迎接姊姊回娘家。我們兄弟倆從南港山區翻山越嶺走了好幾小時,好不容易才到了姊夫家,抵達大廳時,突然聽到從廚房傳來一位婦女大聲責罵的聲音,她對著一個肩挑魚肉蔬菜的男人大罵:「早上才交代過要你早點回來,為何這麼晚才回來!」筆者頓時明瞭,責罵的是親家母,被罵的是親家。因此內心聯想到胞姊沒有讀過書,是個手腳遲鈍、做事並不敏捷的鄉下女子,遇到個性如此能幹強勢的婆婆,以後的日子可能會很難過。

雖然姊夫頗為善待胞姊,但親家母對胞姊做事的動作果然極為不滿,不時動口責備,更常動手打罵。胞姐雖然為了夫家生下二男一女,但親家母卻仍為姊夫另納姨太太,來幫忙家務。後因終戰社會治安敗壞,居住深山內的姊夫家,常常受到黑道分子的恐嚇威脅,不得不搬遷至花蓮務農。誰知道竟不幸遭遇火災,家財盡失,不得不再遷到台東新馬蘭原住民山區,過著撿拾雜物的困苦生活。直到公婆去世後,才搬回台北,姊夫及其姨太太遷居到台北後不久也相繼離開人世。胞姐所生的的二男一女,現在都已當阿公或阿祖了,因此胞姊早已當上太祖,目前也過著安樂的晚年生活。胞姊現已87歲,目前身高只剩145公分,體重也只有37公斤,但健康情形尚稱不錯,惟獨耳力不好,與她說話時,音量要如相罵般大聲才能聽得到。胞姊年輕時吃很多苦,身為弟弟的筆者每每念及當時的悽情就感到心酸。如今她能夠子孫滿堂,過著享福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先苦後甘,也是天賜的善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