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羊羊得意迎新春〉7-3 過個故事年

2015/02/10 06:00

圖片提供/信誼基金出版社《團圓》一書

文/黃文綺

圖片提供/信誼基金出版社《團圓》一書

記得小時候,每遇農曆春節年三十晚上,爸爸會拿出紅紙,帶著我們姊弟把紅紙裁成一小段一小段長條型,然後讓我們用漿糊把長條的紅紙,一一圈在家裡有「腳」的家具上,於是桌子、椅子、櫃子、電視機的四條腿上,都多了一圈紅色。

這還不夠,就連媽媽買的水仙花和長長的銀柳,也要圈上紅紙,於是遠遠看著客廳和房間,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和喜氣。那時候,還不懂得圈上紅紙的意義,只是覺得好玩。

後來逐漸明白,過新年,穿新衣、戴新帽可以顯示出這一年的收穫,即使收穫不豐,透過換新裝,期待新年新氣象,既然人要換新裝,家也要有新氣象,最好的方式,就是為家具圈紅紙來象徵了。

一年年長大,感覺年味一年年的變淡,直到生了孩子,過年回婆家有一大家子相聚,又重拾傳統新年的氛圍。

婆家的過年習俗裡,初一一早拜了神明和祖先後,婆婆會把祭拜過的麵線,放一點兒油入鍋中煎熟,然後撒點糖,喊全家去抽壽,每人輪流夾一筷子來吃,原則是不能夾斷,輕輕夾起麵線,看能夠拉多長就拉多長,於是有趣的畫面出現,因為吃不到夾起來長長的麵線,得站到椅子上才能入口,不論老小,開心地比賽誰拉得最長,最好是得站上桌才吃得到。

<參與和創作>讓過年故事立體化

過年的假期中,是最好和孩子說故事,讓故事立體鮮明的好時機,家有長輩會做年糕的,就領著孩子觀看或是當個小幫手。

小家庭的父母親,可以帶著孩子到傳統市場,一邊兒和孩子說說童年裡有關過年食物的深刻記憶,說一說每一種菜的意義,一邊兒讓孩子挑選自己想吃的食物,參與採買準備的過程,是豐厚孩子生活經驗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實際參與和觀看的過程中,即便父母親的年節記憶和經驗不足,也不用擔心,只要開口問,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回答,就像賣糕餅的會說那代表「步步高升」,對年幼的孩子就是吃了會長高長大啦!

記得在年假過程中,時時捕捉畫面,到年假的尾聲,還可以動手做一本家庭繪本,把今年農曆春節裡,全家一起共度的時刻,和親子一塊歡聚的有趣鏡頭,沖洗出照片,運用坊間的空白畫冊,或是自己用各色粉彩紙裝訂成冊,把照片貼上,從除夕開始,每一天都挑選幾個畫面,親子一塊兒補述文字,讓孩子畫插圖,就變成可以留傳最好的家庭繪本啦!

<最佳共學時光>多元觀點繪本 好有年味

坊間更有許多和年節相關的繪本,說過年裡放鞭炮和貼春聯等各種傳統習俗的由來,或是用生肖故事來做為年節習俗的隱喻,也有從多元文化切入的各種故事,父母陪著孩子走一趟書店的童書區,坐在地板上,一塊兒翻閱各種有關春節的故事,最後再讓孩子用壓歲錢來買一本。

各式各樣的繪本故事裡,父母親們也不妨尋找那些看起來有另類觀點的故事,例如,傳說中,「年」是愛吃人的怪獸。人們穿紅衣、放鞭炮,是為了嚇跑可怕的年獸。但是在《年獸阿儺》裡,卻帶著孩子思考何以年獸會躲起來?是不是牠也害怕人類?究竟是誰怕誰?

還有在不同的地方和文化中,有些父母必須離家很遠工作,一年才有機會返家相聚一次的繪本《團圓》,讓故事中的小主角和父親一塊兒玩春節,這樣的團圓更顯珍貴,那也是傳統年節裡回家鄉的意義。而近年因新住民的增加,豐富了台灣原本就多元的文化,沒有機會出國的家庭,父母更可以透過繪本的多元性,引領孩子認識各個不同國家的民俗,來打開孩子的視野,也讓農曆年成為親子最美好的共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