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鄉愁 不如歸去

2015/03/15 06:00

圖/王孟婷

不管當初是因為求學、求職,在外打拚了一段時間,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回鄉,為的是什麼呢……

圖/王孟婷

〈完成任務〉孩子都獨立了 兩老歸鄉囉

文/陳林明足(台北市)

9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一家人分開三地的窘境,我們下了一個人生中重要的決定:舉家北遷。

初到陌生的台北盆地,我們借住在小叔家的地下室,先將兒子的就學問題安頓好,接著是先生如期調職北上,我也順利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很辛苦地過了一年之後,才有機會在首善之都擁有了自己的小小蝸居。

回首來時路,大自寄居親戚家的不便、日常生活步調的調適、新工作的挑戰,小至學習搭乘複雜的交通工具、無法腳踏實地(因住的是電梯大樓,不是透天厝)的不習慣、垃圾分類……等,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那些曾經的艱苦磨難與流淚心酸,隨著年齡增長智慧累積,都可以讓它隨風而逝,一笑置之。

從辛未羊年舉家北上迄今,年滿65歲的我剛從職場退休,女兒都各自有了歸宿,兒子也從大學畢業可以獨立生活,我和先生決定回到魂縈夢繫的南部故鄉,在那我出入可以優閒地騎著鐵馬,隨時能找三五舊識閒話家常,更能長年享受溫暖的陽光,2015再次適逢羊年,回鄉的我喜洋洋。

〈分發緣故〉濕冷天氣 不敵故鄉陽光

文/黃偉榮(屏東縣)

多年前幸運地考上了省營機構,但是分發地點是宜蘭,於是舉家從台灣尾高雄遷移到台灣頭。

初到宜蘭,即被此地的好山好水及純樸的民風深深吸引,而更棒的是,此地是釣魚人的天堂,對於熱中釣魚的我來說,更是如魚得水,樂在其中,如此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

直到冬天來臨,東北季風吹起時,宜蘭由於位於迎風面,因此冬季幾乎都是濕濕冷冷的天氣,太陽很少有露臉的機會,這對於長年居住在高雄,習慣溫暖的我們來說,還真是不適應;再加上逢年過節要回去探望父母及家人,更是舟車勞頓,而看到父母親日漸年老,每每殷殷期盼著,於是決定申請調動。

公司也體恤我們在外地遊子的心情,依照規定讓我如願地調回屏東,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想盡孝道〉牽掛父母 難捨親情

文/艾莉絲(台北縣)

從小在屏東長大,寒暑偶有機會到都市遊玩時,總會對都會區的熱鬧繁華為之眩目,小小心靈也因此立定目標,長大定要到大都市工作生活。

然後,時光慢慢走過。從高中、大學到出社會後工作結婚,我的確遠離了家鄉,到繁華的台北,一待就近20年。這麼長一段時間,台北儼然已經成為我的第二個故鄉,熟悉度甚至大勝原鄉。若友人問我屏東的小吃我也許一頭霧水,但說起台北夜市美食我反而如數家珍。對於故鄉的思念,只有在每一次回去時,迎著夕陽晚風騎腳踏車,或是散步田埂聞青草味道時湧現。

然而,都市的繁華也許可擊敗偶現的鄉愁,親情的牽絆卻是一年比一年重。真正讓我興起回鄉的念頭,是母親一通閒聊的電話。

那是在去年新年過後,母親說,初五目送我與哥哥開車北返後,她對父親說:「又剩下我們兩個老的啦……」那是一種狂歡後悵然失落的心情,電話那端的我聽到後,強烈興起一股想回鄉伴老父母親的念頭,接而開始密切注意南部的職缺。

候鳥歸鄉,最牽掛不下的終是那一份親情。

〈外聘心情〉高薪也比不上家的溫暖

文/碧盈(桃園市)

我曾是一個出走至新加坡的專業人士。台灣工作環境太差,薪水低、工時高,新加坡給的待遇是我當時的兩倍有餘,是最大推力。

我是一位醫療人員,兩年前新加坡某醫院提供我工作合約,「新」工作就此展開。

初到此地,工作環境就是個小聯合國,來自菲律賓醫生、緬甸護士、愛爾蘭藥師,只要有能力,絕對能夠得到相等的報酬與尊重。

抱持的對新環境的憧憬,也不排斥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的想法。前幾個月的週末還會到新加坡各地探險,幾個月後的假日卻想窩在小小的房間裏頭,稍長的連續假期則更加難熬。隨著時間增加,期待休假回台灣,變成是我的精神支柱。

我不是個宅女,也經常和朋友同事聚會。但「家」就成了睡覺休息的地方。工作帶我到新加坡,生活就只有了工作,身邊欠缺了家的溫暖。

我常常想著,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會想要待在新加坡嗎?後來我懂了,真正的答案跟是不是新加坡不重要,重要是一個家的地方。

原來我是不能離家太遠的孩子,所以我回家了!

〈追求夢想〉大城風光 比不上小鎮溫暖

文/林清淵(台中市)

18歲滿懷夢想的我負笈北上,58歲退休,同時夢也醒了。生活40年的台北,理應有落地生根的歸屬感。然而,卻愈來愈發現這裡不是我年少夢想的生活。

擁擠的人、車潮造成排隊等待的壓力;職場的人際與工作壓力;空污、噪音的環境壓力;政治圖謀與商業間諜的爭逐壓力;失業、待業、轉業壓力,從街頭行人的急速腳步可看出些端倪。人口密集,人情卻冷淡,離鄉背井的遊子,難免孤單、失意,酸甜苦辣卻只能吞肚內,他鄉的路只能寂寞地走。

沒有資源,保有40年前風貌的故鄉,有與世無爭的慢活。人口稀疏卻處處溫暖,只要陽光、雨水來得巧;只要種子早點發芽;只要環境不被破壞,鄉民就很滿足。

返鄉不是孤僻冷漠,而是想遠離壓力的台北,追求夢想的自我,就像為了生存不得不季節性遷移的候鳥。不管在台北受到多少委屈,我想取暖的時候,故鄉就熱情地召喚著我;親情、友情更是溫暖的泉源,支撐我再出發的勇氣。

我一生追尋的夢想,原來不必他求,就在故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