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聯絡簿眉角 親師不跳腳

2015/03/23 06:00

圖/右耳

文/胡展誥

圖/右耳

記憶中,小時候調皮搗蛋的我每天最害怕的任務不是寫回家作業,而是把家庭聯絡簿交給爸媽簽名,因為我的小考分數以及在學校搗亂的事蹟在那瞬間無所遁形。

而且就算當天我假裝忘記,隔天早上到學校時,書包裡的聯絡簿往往已經被爸媽簽上了名字,而且還有他們回覆老師的話。國小三年級時,有一次我與導師發生爭執,我氣到將外套甩在地上,當晚媽媽簽完聯絡簿後,還把我從床上挖起來,告訴我不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向老師說話。

就像這樣,聯絡簿的存在是為家長與導師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樑,讓彼此都能同步掌握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但曾幾何時,原本立意良好的聯絡簿卻成了導師與家長之間那個可怕的潘朵拉盒子:工作一天後,滿身疲累的父母親害怕翻開孩子的聯絡簿,因為裡面可能記錄著孩子滿滿的「惡行惡狀」;而導師每天早上則戰戰兢兢地批閱學生交回來的聯絡簿,因為裡面也可能有家長對導師的不滿與指責……於是,一本薄薄的簿子承載了許許多多的情緒與焦慮。

難道聯絡簿只能扮演「討人厭」的角色嗎?如何讓聯絡簿更親切而友善呢?

<導師看過來>中性字詞 家長更能接受

老師記錄對於孩子行為的觀察,因為如此可以協助忙碌的父母親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狀態。

父母親並非希望聯絡簿上只是記錄孩子的優點,同時也希望老師可以幫忙觀察孩子需要進步的地方,然而,父母親會更期待老師用較為中性的字詞來描述自己的孩子,例如:以「沒經過同意就拿同學的橡皮擦」代替「你的孩子是小偷」;以「上課有時會分心、動來動去」代替「你家孩子有過動症」。

另外,導師若有一些教養上的建議,不妨也可以用委婉的語氣具體條列在聯絡簿上,供父母親做為教養上的參考。

<家長可試試>筆談若不清 直接談最佳

對於許多導師而言,「如何如實地表達貼近孩子的行為表現,並且避免造成父母親的誤會」著實是個艱鉅的任務。

因此,導師一方面其實很希望家長能信任導師在教育上的專業,不要選擇忽視或急著指責導師在聯絡簿上的觀察與建議,另一方面也希望若有任何溝通上模糊不清的地方,父母親也可以直接與導師討論及澄清。尤有甚之,孩子若有一些行為或個性需要特別協助,亦可主動告知導師,也做為老師在班級經營上的提醒或建議。

<為了孩子好>親師多溝通 化對立為合作

還在學校擔任老師的時候,我常告知班上同學的家長,若對於我的教學或輔導有任何困惑或意見都可以與我聯絡,如此我才能理解他們的擔心與期待,有機會解釋我的想法,一方面也修正自己的教學方式。

教師擁有教育的專業,而父母親則往往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面臨學習或人際的困境時,親師雙方不妨先溝通彼此的想法,並對接下來的處理達成共識。

親師溝通的目的在於協助孩子能有更好的發展,而不是相互指控對方的失職。請記得「溝通是一種需要持續進行的行動」,聯絡簿終究只是維繫溝通的方式之一,當文字無法精確傳達意思或造成困惑時,不妨拿起你手邊的電話,讓彼此有對話與澄清的機會。

千萬別讓老師與父母之間的誤解堆積成敵意,並讓敵意無限延伸。唯有正向而開放的溝通才能夠讓親師雙方同步掌握孩子在家與在校的狀況,進而共同合作提供孩子更多的幫助。(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