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

2015/06/09 06:00

◎黃錦樹

對馬華文學還算友善的青年學者朱宥勳,最近在一篇談到我甫出版的《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麥田,2015)時順口說了一句:「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確實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失聯的散兵〉《旺到報》2015年04月25日)這「確實不易回答的問題」,其實在十年前可不是什麼問題。

當年,即便我們在文學獎評審紀錄裡,有時會看到某位評審批評特定馬來西亞背景的作品「離台灣太遠」而拒絕推薦;但兩大報書評版對待我們在台出版的新書,禮遇的規格和本地作家並無不同。很顯然,那時的台灣文學體制(包括各種《文選》)還不太有「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的問題。

而今,多半是直接跳過去,把你當成不在場。我也是後知後覺,這幾年因「重返業界」才發現,奇怪,台灣文壇什麼時候變得那麼小──那麼心胸狹小了。有位摯友曾為我解惑說,是十年台灣文學系所的效應吧。但這問題我沒有答案。如果把現象表述為問題,可以說,是台灣文學更其為台灣文學了。因為台灣更其為台灣了。但那不過是一種「字外無字」的自我理解方式。

但我們也知道,台灣讀者一直沒有為什麼要讀歐美日大陸香港的文學作品的問題,不論是高端的經典還是低檔的話題垃圾。「馬華文學」這標籤很可能很直覺地誘發此間讀者某些負面的,根深柢固的蔑視情緒。因而,「為什麼要讀馬華文學」這樣的問題很可能已經是台灣的東南亞問題的一部分了。在台灣人的集體意識裡,東南亞永遠是個比台灣落後很多的地方。

在我初抵台灣的80年代末,可能因為殘存的民國想像裡猶有「文化中國」的襟抱(那時頗以為迂腐可笑),只要水平夠,作品就會得到充分的尊重,被認可為這文學系統的一部分。雖然解讀時多有誤解或不充分處,但那閱讀的誠意是可以清晰感受到的,尤其來自於專業讀者(學者、作家)。

朱宥勳的疑問透露了,只怕是這同行系統本身也出問題了。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相當典型的「華文小文學」的精神癥狀。台灣文學已迅速馬華文學化。既然如此,何不乾脆把馬華文學當成台灣文學來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