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美國人的自我認同

2015/07/15 06:00

◎王丹

7月4日是美國獨立紀念日,也就是一般來說的美國國慶日。因應這個節日,7月3日的《洛杉磯時報》上發表了美國一位資深專欄作家和時事評論員Ronald Brownstein的專稿,題目是〈一個尋找新的認同的國家〉。

做為一個以自由,多元,平等,以及對上帝的信仰這些核心價值為基礎的國家,美國長期以來吸引了大批嚮往這些價值的人調整自己的國家認同,從世界的四面八方移民過來,效忠於美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美國認同。這種認同,是建立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成就美好人生的機會的追求、對自由自在生活的需求,以及對信仰自由的堅持。在我看來,所謂「美國夢」,其實就一語道破美國認同的主要內涵。那麼,為什麼Brownstein會提出「新的美國認同」的問題呢?因為在他看來,「美國夢」已經不是能夠凝聚整個國家的基礎了。

變化是非常明顯的。這個偉大的移民國家廣泛吸納不同的文化和種族元素,隨著時間的積累,必然導致社會基本面貌的逐漸改變。按照Brownstein的看法,這個改變正在加速,從而使得新的認同問題開始浮出水面,愈來愈成為需要重視和討論的社會議題。他舉例指出,在1990年代早期,大約60%的美國人是基督教徒;而到了2007年左右,新的調查發現,基督教的主流地位已經喪失,現在的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擁有超過全國人口半數的信徒。而宣稱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美國人,更是從二十分之一來到了今天的四分之一。過去的那種典型的美國形象:虔敬的白人基督教徒,顯然已經不是Majority(主流)了。

Brownstein當然不是唯一一個注意到這種變化的人。7月2日,美國《大西洋月刊》和亞斯本學院針對「美國夢」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美國白人已經不再相信「美國夢」如今能夠實現,而最相信「美國夢」的,現在是哪個族群呢?也許大家都可以猜到:沒錯,就是亞裔,亞裔中仍舊相信「美國夢」的有47%,相比而言,白人中這個數字是19%。覺得有點諷刺。也許更令「美國認同」發生變化的,是未來的趨勢,因為所謂「千禧世代」,也就是1982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美國人中,族群構成已經發生了幾乎是質的變化。根據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最新報告,千禧世代中,44.2%是非裔,拉美裔,亞裔或其他非白人族裔。最近十年來,美國白人開始淪為少數,黑人出了總統,最高法院批准了全美的同性婚姻,從多元文化到多元族群,從多元婚姻到多元信仰,「美國認同」毫無疑問地也向著多元方向發展。有人非常具象地描寫了這幅圖景:在2016年,美國人很可能將要從一個女性,兩個古巴裔,一個娶墨西哥妻子的白人世家子弟的參選人中選出新的總統。

問題是,那樣的「美國認同」將是什麼呢?Brownstein在文章中就提出這些問題:如此一團亂麻般的國家,要如何凝聚在一起?他在文章中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現在要找到這樣的答案也不太可能。不過正如Brownstein最後指出的,在愈來愈多的「異」中找到「同」,對美國這個社會來說,已經是愈來愈緊要的事情。因為,這個「同」,就是認同的基礎。

美國面臨「異中求同」的問題,其實也提醒了我們正視一個事實,那就是:所謂認同,就是要在全社會找到一個「同」的東西,然後大家都來認可。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國家,問一問,這個「同」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如果沒有,就沒有國家認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