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當敘利亞難民 成了我的鄰居

2016/01/18 06:00

2015年12月,該區第一間公立敘利亞學校成立。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鄧馨庭

土耳其和敘利亞邊界的庫德族難民營。

「知道老公要去土耳其的加濟安泰普工作,我心想加濟安泰普是什麼地方?為什麼不去安卡拉、伊斯坦堡,要去一個從沒聽過的加濟安泰普?」在土耳其待了兩年的鄧馨庭,回想最初的情形:「我一查地圖,天啊!它在敘利亞隔壁!我們還有3個孩子,不危險嗎?難道這個男人真的要跟我證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鄧馨庭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加濟安泰普(Gaziantep)位於土耳其東南邊界,是世上以歷史悠久聞名的古城,因與敘利亞人口最多的城市阿勒坡(Aleppo)相近,而成為接納敘利亞難民的一線城市。自從土耳其開放敘利亞難民入境,兩方矛盾與衝突不斷,許多土耳其人利用難民騙錢、做苦工,難民中的不良份子也在土耳其繼續為非作歹。對多數土耳其人來說,加濟安泰普地處偏遠,加上難民問題日益嚴重,很多人根本沒去過加濟安泰普,整座城裡,也只有4個台灣人──跟著菲籍丈夫田安克搬來的鄧馨庭,以及在當地大學教中文的陳韋慈,就是其中兩位。

「落腳後,其實生活沒有想像中恐怖,一切看起來都很平靜,但慢慢地,我注意到在社區附近,搬來很多敘利亞家庭。」原來,他們都是難民,無論原本在敘利亞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身分,一來到土耳其,人生就完全歸零──一位敘利亞老師,在土耳其只能領最低工資;一位帶著4個孩子的美髮師,必須賣身賺生活費;一個失學的孩子,只能每天到甜點店洗12小時的盤子,換取一週台幣500元的工資──這群人雖然幸運地逃離被伊斯蘭國(IS)占據的家園,異鄉的生活卻仍不好過。

<一切從幫助開始>幫孩子上課 卻遭土耳其人排斥

隨著時間過去,鄧馨庭一家和陳韋慈認識了越來越多難民家庭,也看見更多問題。

他們幫助的第一個家庭,是一對21歲的年輕夫妻。「兩人從阿勒坡逃來加濟安泰普,還帶著兩個孩子,一個3歲,一個兩個月,在加油站睡了一個禮拜。」當時氣溫白天攝氏6度,晚上1度,鄧馨庭為夫妻倆找了可負擔的大房子,先付了兩個月房租,但又想,總不能無止境地給他們金錢,剛好這一帶失學的敘利亞孩子特別多,於是他們訓練這對夫妻成為老師,在客廳開起免費教室。

「我們幫附近的難民家庭找工作,讓他們的孩子能夠繼續念書,學習數學、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第一天,只有兩個孩子,一週後,暴增成20個孩子。」久了,也越來越多人自願奉獻,甚至有大學教授願意免費教課,其他支出則靠鄧馨庭自費和台灣朋友捐款而來。

正在一切都要上軌道的時候,這個社區的土耳其人卻越來越不歡迎敘利亞人,對他們下了逐客令。「其他住戶怎麼喧嘩都無所謂,我們的小孩再乖巧、輕聲細語,卻都不被接受。最後,社區將我們趕出房子,連押金都不歸還,那對年輕夫妻也決定回到敘利亞,還將教室裡的東西全部帶走⋯⋯」教室關了,老師走了,這20個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那是很大的打擊,一夕之間,好像所有努力都白費了。」身為基督徒的鄧馨庭說:「但那時,我讀到一段聖經,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做客旅,你們留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這一切你們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這段話讓我決定絕對不能放棄。」他們放膽一試,利用休假時間做田野調查,統計學生數、師資來源,並邀請敘利亞居民連署,陳韋慈則向土耳其教育局請願,希望能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辦學。經過10個月的等待,2015年12月,在他們居住的區域終於有了第一間敘利亞學校,兩百多個孩子得以上學。

<辦教育的決心>絕不讓孩子成為失落的一代

為什麼這麼執著於教育?鄧馨庭說,土耳其和中東各地一樣,也有聖戰學校或伊斯蘭國的祕密學校,專門吸收貧困家庭,將下一代送回敘利亞,投入戰爭和恐怖行動,他們希望確保小孩不會掉進這些地方。「失去教育就失去整個世代,無論再怎麼困難,都不能讓孩子因戰爭成為失落的一代。我們盼望,當戰事結束,這些青年可以回到敘利亞,重建自己的國家,因為只有敘利亞人,才可以完全改變敘利亞。」

原本,只是盡己所能地幫助鄰居,最後竟奇妙地申請出一間公立學校。這間在眾人努力下成立的敘利亞學校,包含小學部1~4年級和中學部5~6年級,目前正式註冊的學生近百人,雖然場地、師資、水電等經費都來自聯合國和土耳其政府,但物資和設備,還是必須靠民間募集。

2015年,因丈夫工作期滿,鄧馨庭一家人回到台灣,但那些敘利亞朋友,仍在她的心上。「在加濟安泰普的日子,我發現『鄰居』的定義,原來不是以種族、國家、地理上的距離來衡量,當你願意不再只看自己,而去了解、關心一個人,他就是你的鄰居。」從一開始的免費教室到成立學校,鄧馨庭看見許多台灣人之所以願意參與,是因他們明白,在地球村裡再遙遠的國境其實都是「鄰居」。

她在台灣四處分享難民故事,籌劃協會、募集物資,準備長期支持敘利亞學校,今年3月又將返回加濟安泰普,傳遞這份台灣對「鄰居」的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