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食光走廊 流動的濃稠回憶

2016/02/19 06:00

伊迪.沙琪瑪

家裡如果有哪些人不常做菜,某天心血來潮露幾手,我就會永遠記住他做的是什麼,那天和誰一起吃的,廚房的燈光、溫度又是怎樣,都能毫不猶豫地說出來,比如阿姨的蝦仁鍋巴、大舅舅的焗烤芋薯泥、二舅舅的玉米煎餅,還有老爸用約翰走路煎的烏魚子。反而時常做菜的人到底都做了什麼菜,我還要花一點時間回顧。

在眾多家人當中,爺爺最讓我印象深刻,說是爺爺,其實是外公。我從小給母親的雙親帶大,常和舅舅的孩子一起鬼混,為了維持孩子圈一種幼稚的和諧,明明是外公、外婆,我卻睜眼叫爺爺、奶奶,至今依舊。

爺爺作為一個長輩沒有缺點,但在做菜上卻是怪人,料理的時候從不放鹽,喜歡清淡,但身體不好;倒是奶奶喜歡重口味、無肉不歡,卻身體健康、力大無窮,胃口是爺爺的五、六倍,我一直忘不掉奶奶騎著機車,上頭載著爺爺和一個大書櫃的身影。

小時候的早餐時常是芝麻糊,液態澱粉是爺爺的喜好之一,可能是有點懶惰吧!芝麻糊裡總是有一個個大大小小,沒有攪勻的「粉疙瘩」,吃這樣的東西很難確定到底有沒有吃飽,而這些「粉疙瘩」至少讓牙齒有咀嚼的動力,有一種吃到固體食物的錯覺,否則就算吃飽了,胃袋還是恍恍惚惚的。從此之後這種補償心態變成我說出口感覺難堪,卻暗自喜愛的個人口味。

蓮藕粉也是一樣的道理。

蓮藕粉經過爺爺的手藝,煮出來的往往是蓮藕粥,大概是不耐煩的脾氣又作祟,粥裡總是凝結數不清的「粉疙瘩」,像一個個發皺的粉色珍珠,蓮藕粥像勾芡的甜湯,十分熱燙,我明明是貓舌卻喜歡吞這些珍珠,像水中魚兒吞吐泡沫一樣自然。爺爺的不完美主義造就我不完美的飲食品味。

那次之後沒有人煮蓮藕粥給我吃,越是得不到越容易惦記,直到最近終於得到一包白河蓮藕粉,我也學爺爺把它煮得濃濃稠稠,流動速度只比火山熔岩快一點,不過兒時味道再怎麼意猶未盡,僅靠回憶也無法消化一大袋,於是把剩下的作成紅豆涼糕,變成固態甜點彌補食量的不安。

紅豆涼糕作法簡單,材料也容易準備,將蓮藕粉、玉米粉、糖混合後,加入冷水攪勻,再加熱水攪勻,蓮藕粉個性頑固,要徹底化開,必須持續不斷、耐住性子攪拌。接著將濃稠的粉漿一半分量倒入容器內,用電鍋蒸五分鐘,待粉漿表面凝結,將紅豆泥(也可換成芋泥、綠豆泥)放上鋪平,最後倒入剩下的粉糊蒸上十分鐘。待涼糕冷卻便可取出,將涼糕兩面沾上熟黃豆粉,切成方塊狀,即大功告成。這味道也是懷舊,類似現在越來越少見的涼圓,如果實在買不到十成味道,自己動手做,也能湊出八成,一樣是回味無窮。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