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體悟生活滋味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初、複審側記

2006/11/08 06:00

記錄整理◎魏峰帆

初審側記

本屆散文共計收到合格件數761篇,小品文件數1502篇。初審邀請蔡逸君、羅珊珊、王盛弘、劉叔慧、張清志、鍾文音、孫梓評、楊佳嫻等八位分四組評審。討論會於9月13日下午,假三重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舉行。

評審們發現本屆投稿以感性文章居多,就題材而言,親情主題文章為投稿作品之大宗,而以自我為書寫主題的「肚臍眼文學」及遊記亦占有相當比例。此外,受到去年得獎作品影響,今年稿件在文字上不會太過造作。整體素質方面,部分評審覺得水準還不錯,部分認為職業寫手投稿不多,素質略顯低落。但這或許也反映出文學獎帶動了全民寫作風氣,對文學發展有正面影響。

在散文部分,第一屆散文首獎得主蔡逸君說:很高興此次投稿作品中有不少是「以生活創作文學」。王盛弘也認為,稿件生活感強,值得鼓勵。但評審鍾文音與羅珊珊都認為,雖然作品生活味濃,但文學性仍不足,質感有待提升。

劉叔慧亦表示,不少稿件偏向流水帳寫法,以親情題材為大宗。楊佳嫻指出,寫作新手常容易迷失於細節中,無法在作品中提出精鍊見解。張清志則發現,有一些作品以軍旅生活為題,顯示投稿者中應有不少年輕作者。

至於小品文部分,不少評審覺得小品文定義曖昧、模糊,很多參賽者將小品文以極短篇的筆法處理,評審標準拿捏不易。孫梓評表示:有些小品文作品,讀來「狂野」,在短篇幅中,大膽處理特殊題材;有些則顯得「透明」,雖以生活瑣事為題,但讀來有「潔淨感」。

楊佳嫻則說,某些小品文說理太明,喪失讓人品味再三的氛圍,她認為理想的作品應能寫出生活中深刻感悟,同時不失想像力。

此外,鍾文音亦觀察到本屆散文獎有不少受刑人投稿,其中幾篇更表現不俗。其實,身處圍城,受刑人擁有其他寫作者沒有的生活體驗,但可能受獄中寫作班影響,作品多了規矩束縛,卻少了點獨特性。

八位評審經過一番討論與相互妥協後,共選出47篇散文與59篇小品文進入複審。


複審側記

散文、小品文複審會議於9月30日下午一時,假內湖自由時報大樓會議室舉行。林文義、劉克襄、張瑞芬、鍾怡雯、徐國能等五位評審委員出席參與討論。

不少評審在評選小品文過程中產生疑惑,到底「什麼是小品文」?鍾怡雯表示,進入複審的小品文有些是微型小說,有些則像散文詩,還有些難以定義。

劉克襄也指出,許多小品文都偏向小小說,是否小品文在新時代逐漸被解構,新生代對於小品文有了不同看法?徐國能認為:進入複審的稿件都不算是標準小品文,能從小中見大,傳達深刻人生體悟才能算是小品文。林文義指出,小品文像一個點而非一個面,要能在點上寫出深刻事物。張瑞芬則認為,作品必定要表達完整意念,且需有中心結構,並兼具文字質感,否則散文易成為閒說。

在散文部分,徐國能認為,雖然複審散文沒有令人驚豔的作品,但可看出每位創作者都用上所學所知,努力經營寫作,相當可喜。劉克襄表示,相對於從前,散文的文字技巧與題材類型漸趨複雜,使部分作品不易閱讀。張瑞芬則談到評審標準,有些作品雖模仿名家風格,但若以讀者角度來看,是否模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質感;她也希望能透過文學獎挖掘潛力作家,培植優秀寫手。

此外,鍾怡雯觀察,新一代寫作者大量閱讀翻譯作品,但卻鮮少翻閱台灣作家著作,或只讀少數名家創作,閱讀經驗相當集中,導致創作風格相近。她也期許,寫作者能以生命經驗為底書寫,否則作品將如空中樓閣,淪為文字表演。

每位評審自59篇進入複審的小品文中,選出10篇心中的佳作,共有31篇作品獲得票數,經過討論,最後選出30篇小品文進入決審。散文共47篇進入複審,每位評審圈選8篇作品,獲得票數稿件共有27篇,評審經過意見交換,從中選出16篇進入決審。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