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兩性異言堂】〈婚姻向前看〉窒息愛 愈賴愈想逃

2016/08/07 06:00

(圖/巫伊)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一個人渴望的親密,卻可能是讓另一個人感到快要窒息的噩夢。

愛一個人時,願意付出一切,卻也不自覺地想占有對方,這是出於本能的相屬需求,若能拿捏得當,既能滿足雙方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也有足夠空間讓彼此自由發展。反之,若因愛情的不確定性和不安、依賴而過於緊迫盯人,很容易引發對方的抗拒之心,使關係緊繃。

過度猜疑 自信不足引發焦慮

伴侶關係中較緊迫盯人的一方,常是出於害怕受傷和許多莫名的擔慮,擔心另一半對這段關係不忠誠、不再像過去那樣愛自己,或擔心自己不是對方真正想要的對象。如果真的是無中生有、疑心病太重,除了可能是早期親子依附關係的負面影響或過去曾經受過情傷,有時也來自於兩人客觀條件上的差距。如果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更具外在吸引力,或在財富、學歷、年齡上有些差距,較弱勢的一方免不了會認為其他人可能比自己更吸引伴侶,而伴侶周圍的異性也容易成為假想敵。

不管是甚麼原因,在這些害怕和不信任的背後,往往是「自信不足」,因為不夠接納和欣賞自己,在關係中不時會自我懷疑和惶惶不安。舉一對夫妻的例子來說,柏維和君宜兩人的公司很近,君宜的工作比較輕鬆,一天總會打三、四通電話給柏維,一旦柏維沒接電話或是半小時內沒回簡訊,君宜就會很不高興;即使柏維只是下班後跟同事去聚餐,回家後也會被問東問西,甚至打電話跟他的同事對質求證,這些事令柏維很反感,口氣時有不耐,卻因此更加重君宜的疑心病。有一次柏維在公司樓下跟其他部門女同事講話,剛好被君宜看見,事後便一直被追問,不時疲勞轟炸到半夜,柏維長期不被信任與尊重的惱怒情緒再也按捺不住,隔天憤而離家出走。

三招克服疑心病 降低依賴感

過度的猜疑就像毒藥,會嚴重蝕害親密關係。其實受苦的不只有被盯、被黏的一方,盯人、黏人者也在莫名的惶恐中受折磨。萬一真的遇上了這樣的戀人,該怎麼協助猜忌多、疑心重的另一半呢?三個建議提供參考:

第1招 練習反思 增進自我覺察能力

如果當事人對於自己的「低自尊」與「不信任人」對關係的殺傷力有更深的體悟、更敏覺於留意自己的焦慮反應,就比較能進一步去克制那些因為害怕失去,或被傷害背叛而按捺不住的種種行為。這方面的敏覺可以透過「自我覺察」練習來強化。自我覺察有助於和悲觀、負面想法保持距離,避免落入思想的陷阱,幫助人們對自己的想法、情緒、價值觀和人我關係有更深的了解。這樣的練習首先需要有靜下來反思、觀照自己的時間、空間,例如透過寫日記或靜坐更貼近自己的內心。

第2招 設立彼此界線 幫助獨立

如果想幫助較黏人依賴的一方「長大」,可能得試著打破對方「重心完全在你身上」的生活型態和「因為太愛你、在乎你,所以……」的任性。依賴性較重的一方,常會以「怯弱」或「無助」來博取伴侶的關愛,乍看好像是「不能沒有對你」,其實是過度黏膩。「設立界線」的目的,是讓對方學習尊重伴侶,並練習跟自己的不安全感共處,除了偶爾讓對方練習獨處(尤其她/他比較閒空而另一半比較忙的時候),在精神和生活上更獨立,也要把雙方該自我負責的界域分清楚。

如果被依賴者正好也習慣以他人為重、常扮演「照顧者」、「拯救者」角色,或總是當「YES先生」或「YES小姐」、從被他人需要中尋求自我價值感,便很難在關係中劃清界域、設立適當界線,所以,被依賴的一方也同樣需要覺察留意過去的自己是否太配合對方所期待的角色或「撈過界」。

第3招 不吝表達愛意 鞏固信任

前面已提到,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可能因為內心有來自家庭經驗或感情經驗的傷害,或許不是我們所造成,但可以試著同理、體諒他/她很害怕自己會被拋棄。對方懷疑你情感走私,主要還是畏怕自己被忽略或失去寵愛,為了鞏固兩人之間的「信任」,表達情意的言語和行動不能少;即使該表達到甚麼程度沒有一定標準,還是得費點心思。對方要求打開手機定位或開視訊「證明清白」或許太超過,但完全不交待行蹤或常常音訊全無也有傷親密與信任。若是沒有不良記錄、該有的報備也都做了,對方還是動不動疑神疑鬼或鬧情緒,便是他/她自己的責任。

及早嘗試轉化練習 遏止關係惡化

好啦!我知道這些「練習」,不論對任性、脆弱的黏人精或想喊「救命」的被黏者來說都超難,要做到設立界線又不致太冷淡、疏離,仍能讓對方感到被在乎並不容易,但如果不嘗試有意識的覺知與拉出界線,關係可能愈來愈惡化。

當對方一次又一次發現自己擔心畏懼的事並沒有發生,或是相信即使發生了,自己也有能力足以面對,心中那隻「暗鬼」興風作浪的威力通常會慢慢減弱。如果自助的覺察與轉化仍像天方夜譚,當事人的過度反應也已嚴重到影響婚姻生活和個人健康,很可能是極大的創傷經驗負面影響在作怪,最好儘快尋求專業諮商者協助療癒傷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