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剝開小說世界的邏輯蕊芯
第二屆 林榮三文學獎 短篇小說獎決審紀錄

2006/11/27 06:00

時間:10月19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自由時報大樓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主席:葉石濤
決審委員:葉石濤、季季、黃凡、廖炳惠、邱貴芬
記錄:黃麗群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以及初複審委員名單。以篇幅完整與高額獎金引起文壇注目的小說組,本屆收到649篇來稿,經初複審兩輪淘汰後,共計13篇進入決審。

五位決審委員共推葉石濤為主席,並各自發表對本屆稿件的總體看法。葉石濤首先表示,這13篇給他的感覺大都不中意,所述者幾乎都是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荒唐事件,亦不講情節與事件,完全沒有寫實主義傳統與本土氣息。葉石濤質疑,是否古色古香的寫法在初複審過程中多遭中生代與年輕一輩的評審所淘汰?不過,他認為其中還是有兩篇表現出努力向上的精神,值得鼓勵。

有多年編輯經驗的季季審稿除了考慮文字、結構與主題之外,更在意小說的內在邏輯是否成立。她認為,自1982年馬奎斯得到諾貝爾獎之後,魔幻寫實之風大盛,但如只有魔幻而沒有寫實根柢,小說的內在邏輯就很難成立。去年擔任複審委員的季季坦言,她認為今年的作品比上一屆程度稍差,沒有太特殊的作品,裡面有幾篇缺點非常多,但可以看見年輕一輩創作者的創新企圖。

黃凡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以這幾年他看文學獎的經驗,這次看到的作品,「憑良心講程度是很不錯的。」他說,這十三篇裡面有很多不同的題材,可以看見年輕作者關切的事物愈來愈多,而因為世代差異,從前那些深沉、痛苦、受害的感覺就慢慢消失了,這也是「文學不能脫離現實」的證明。

廖炳惠同意季季關於小說內在邏輯的看法,他也會在每篇作品上寫出不合邏輯的地方。「創意是一回事,但整個情節的發展、故事的形塑,跟社會現實還是要有相對的比例。另外有些作者在一萬字的篇幅裡想說太多事情,就流於說教。」但廖炳惠最在意的是,這些稿件中許多像翻譯作品,只勉強加入一些「死囝仔」之類的語言,看起來很本土,實際上非常不自然,無法表達現世此地的感覺結構,「如果翻譯出去,如何跟世界對話呢?」「我的感覺也是葉老說的,這批作品的特色就是沒有故事,對話也非常地少。」邱貴芬說,「至於在小說的想像力這方面,我對年輕作者期待很高,但好像沒有看到大開大闔的作品,情節的鋪陳也是比較弱的一環。」經磋商後,五位評審決議首輪不計分圈選五篇,結果為:

四票作品

〈獼猴桃〉(葉、季、廖、邱)
〈躺屍人〉(季、黃、廖、邱)

三票作品

〈上河圖〉(葉、廖、邱)
〈香豬〉(葉、季、黃)

二票作品

〈親不知子〉(葉、黃)
〈竹籠〉(葉、邱)
〈我對安逸過敏〉(季、邱)

一票作品

〈灰熊厲害〉(黃)
〈可愛的一天〉(季)
〈懶惰,無以名狀〉(廖)
〈鄉村風情畫〉(黃)
〈沒有事停頓的下午〉(廖)
經工作人員確認計票無誤,主席葉石濤主張從獲四票者先行討論。

■四票作品

〈獼猴桃〉

葉:這篇有資格拿到首獎,因為我覺得它是最富有人性的一篇。

黃:我沒有投它,不過這是我的第六名。我覺得作者太專注於自己與母親的病,抓很小的事情來鑽,看不出象徵。這種把自己事情放大的小說太多了,年輕人應該有遠大一點的看法。

廖:這篇如果拿首獎我不反對,作者寫身體跟情緒的變化很深入。這是一個人與人溝通萎縮的時代,但他反而透過疾病重新開啟對話,呈現人際與人生的問題,雖然是個小題目,不過可以看到很多大東西在背後,文字也很細膩。我唯一不滿意的是它的結尾,如果要把話再說深一點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但是情節與情感非常真誠。

邱:雖然這篇是我的第一名,但是我不贊成它拿首獎,就是因為結尾太突兀了。

但除此之外寫得非常好,作者寫人面對死亡時對生命整個的回顧,三言兩語就道盡人與人複雜的互動。

季:這篇作品寫出很可貴的一點,就是人面對死亡時,跟你有沒有讀過書完全沒有關係。而且觀察細膩、情感動人,有一種悲傷的喜感。而且結構很好,敘事觀點交替運用也成熟。題目〈獼猴桃〉貫串在故事裡,象徵兒子與母親分別因為當兵與化療造成的光頭,非常巧妙。

〈躺屍人〉葉:這篇我沒有投,因為這個女人喔,不可能存在啦。世界上可能有這種荒唐的女人嗎?不合台灣社會的現實,我活到八十多歲了沒有看過。

邱:我喜歡它的原因正好相反,就是因為這是一個看起來很荒謬的情境,而且在這幾篇小說裡頭,很難得看到一個敘述這麼有吸引力的故事,劇情跟節奏掌握得也都不錯。裡面關於死跟活的辯證我覺得相當有趣。唯一缺點就是意思比較淺顯,不像〈獼猴桃〉面對生死有那麼深層的感受。

季:這篇大概是這麼多篇裡面,少數具有「鄉野傳奇」風格的作品,以台北縣的金山鄉為背景,深具地理風情。它真正要說的其實就是「雖生猶死」,也有緊扣的象徵,例如裡面寫冥紙灰燒成飛花的段落。我跟邱老師看法一樣,它氣氛營造很成功,但講到生死的部分偏於淺顯。

廖:我覺得這篇作品寫「裝死」、寫「死亡產品代言人」、寫鄉下喪葬產業的流變、寫小孩子不乖媽媽把她打個半死、寫她爸爸叫她媽媽「去死啦」……種種細節都把這門死亡的生意寫得活過來了,故事很悽涼但也很好笑,而故事中那個母親看似胡鬧的行為,其實很偉大。

黃:這篇是我的第一名,它有強烈的人道關懷,例如說故事中的母親為了孩子,決定不死了,她抓住「養活孩子跟親人」這個微小的目標求生下去,用行為對抗死亡的威脅,她可以選擇死,但沒有死。這是很大的勇氣。

■三票作品

〈香豬〉

廖:這篇太怪誕了,我的意思是說,因為我最近都在做日治時代作品的研究,就會覺得事情不會是這樣子的。它一開始非常好,但等到出現用野豬運香魚的時候,我就覺得太離奇,魔幻得沒辦法置信。

邱:這篇我也沒有選,它是一篇諷刺性的小說,也是唯一一篇牽涉到歷史面向的小說,可是問題也是我覺得它整個鋪陳跟意思,比較起來太淺顯了。

季:不過如果不用歷史的觀點來看,這篇作品就是歷史的切片,切一小片出來鋪陳整個故事,整體而言,它經營用心,帶有嘲諷意圖,處處可見象徵意義。雖然它的對白跟邏輯還是有不能成立的地方,但我投它一票是為了給作者一個鼓勵,因為這篇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在許多作品中相對地非常特殊。

黃:這篇我覺得勇氣可嘉,開拓歷史另一個面向,因為對年輕人而言那不一定是悲壯的,他們很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跟理解,作者勇於開拓那些想法,有可取之處。

葉:這篇小說活過日本時代的人來看就會感覺莫名其妙。那時候校長高高在上啊!不可能發生小說裡那種事情,我佩服他的想像力豐富,但是就歷史的實況而言,它很荒唐。

〈上河圖〉季:這篇最大的缺點就是錯別字多得不得了,另外情節巧合得過分,不合邏輯。

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題材,講中年失業男子對年輕生命的追憶渴望、親子之間的代溝,我沒有投它就是因為如果抽離特殊的場景,一切就變得很平常。

黃:我同意季季的看法。

邱:這篇小說主要還是在寫時間、寫人生擦身而過的遇與不遇,在這幾年的文學獎裡面我看到類似的題材與寫法非常非常地多,所以還是回到我一開始講的,我期待台灣的寫作者能開發新的題材、更高的想像力。

廖:作者似乎看太多日劇了,這是很日本式的老男人失樂園故事,寫得其實滿有趣,只是題材不能引起我的共鳴,第一個它不合邏輯;第二個,他寫跟那個女孩子的關係非常單薄,只是一種幻想而已。此外,背後有很多問題他都只是輕輕帶過,整個只圍繞在那座月台上。不過我想很多人對生活的感觸應該跟它描寫的很接近。

葉:這篇描寫一個現代平凡老男人的一天,好壞不論,起碼比較不荒唐。

■兩票作品

〈親不知子〉

葉:它描寫現實冷酷的一面,寫出了真實現象,我投了它一票,但它的搞笑讓人受不了。

黃:它的搞笑其實在表現一種無力感,它是這次稿件中較具現實色彩的作品,有強烈的社會諷刺意味,批評政治社會的現象,該批評的都批評到了,但沒有形而上的探深,太平面,我有投它一票,但算是我的佳作而已。

廖:我覺得這篇比較像一篇社會評論、社會報導,而不是小說,小說要有內在的邏輯。它把很多批評放進來,生動,但不深入,像把每天新聞上看到的東西串在一起,看不到人,而是場景不斷布局,沒有真正的個性與發展,從頭到尾非常平坦地描述台灣的政治現象、攻擊台灣的荒謬百態,沒有故事。

季:我同意葉老的說法,它確實有把現實的冷漠冷酷表現出來,是典型的災難小說。問題在於它太貪心了,什麼都想說,統獨啊、宗教啊、家庭啊,什麼都碰一下,但火花閃一下就滅了,沒有深刻地寫下去。另一個問題是作者跳出來說話的企圖太明顯,主導意識太強,這樣幽默跟諷刺的部分就會變成搞笑。

邱:這篇小說有一些好的地方,它寫出台灣既冷漠又激情的一面,開頭很好,很有力,非常引人入勝。但開場時的潛力沒有進一步推深,後面的發展不符合一開始造成的期待,有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竹籠〉葉:這篇寫姊妹之情、女性精神上的友情寫得不錯。

邱:我選這篇的原因在於情節跟文字很用心,談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情懷有可取之處。不過主題發展不太一致,原先你以為在寫姊妹關係,後來又發展成另一條線,結構上有一些問題。

廖:它結構上的問題很多,不是一些而已。

季:這篇小說就是寫青春期女生性別認同的探索,對於自己到底是雙性戀還是同性戀一直在掙扎,最後那個女孩想要呼喊自己心情讓對方知道的一段,寫得很動人也很深刻。「竹籠」的象徵經營得非常好,但就像廖老師提到的,結構很多地方有問題,也有一些跟小說進行無關的文字,形成干擾。

黃:我跟大家看法差不多,我自己看的感覺是不知所云。

〈我對安逸過敏〉季:這一篇像紀錄片,影像感很強,與〈竹籠〉一樣都提到性別認同問題。它真正的主題在講親情的瓦解跟追求,諷刺的是這個家庭已經四分五裂了,但瓦解的過程也是主角尋愛、掙扎、確認自己的過程。它貼近現代社會中的兩性困擾,整個來說結構完整,文字精簡,有很多小說是小說家把自己的想法巨細靡遺說出來,但這篇是寫得很少,想像空間很大。缺點是結尾倉卒,讓我覺得不太自然,不過整個比較起來它還是缺點較少的作品。

邱:我選它也是因為它的寫法很好,除了想像力跟題材開發,我看小說也滿注重技巧跟美學。它戲劇性的影像感很強,但是這種影像式的寫法,寫得好就是極簡,非常多層次與絃外之音;寫得不好時就太過濃縮,鋪陳不足,以致變得粗糙。這篇小說有明快的優點,也有粗糙的缺點,這篇小說提到小津安二郎的部分是很好的,如果好好經營也可以達到小津那種意在不言中的境界,但作者似乎有些部分力有未逮,例如結尾就是這樣。

葉:這篇小說我肯定它對同性戀的包容不排斥,這種事是天生的,我們不應該排斥他們。但是我不喜歡它對小津安二郎的批評。

黃:它的形式我覺得不脫法國新小說的路線,小說跟影像畢竟不同,不能把電影劇本拿來當小說。另外它安排故事跟情節的方式非常奇怪,元素亂湊一氣,場景任意組合,沒有比較深刻的想法。

廖:這是一篇非常情景式的作品,討論到家庭中的強做姿態,大家都知道這個家庭已經崩壞了,但是沒有人願意講,它用形式上的技巧把這層意思帶出來,但同樣的,也是因為這樣的技巧,不斷強調那個裝模作樣的形式,故事深層的悲涼就沒辦法處理到,我覺得很可惜。

■一票作品〈灰熊厲害〉黃:這篇是我投的,不過可以放棄。

季:它說教太多了,如果拿掉那些說教其實還不錯。

〈可愛的一天〉季:這一篇懸疑性很強,也有很動人的部分,例如寫主角的母親幫阿媽洗澡的那一段,非常簡單,但非常非常感動人。它有許多詩般的敘事技巧浪漫而優雅,節奏也很好,所以我投了它一票。但我唯一不懂的是它的時序,為何最後突然跳到2025年?這太突兀了,邏輯沒有說服我。既然沒有人支持我也可以放棄。

廖:它想在一篇短篇小說裡寫的東西太多了,一個人的一生都想寫進去。

邱:很多文學獎參賽作品都有「把一生濃縮寫入一日」的寫法,我常覺得為什麼都是幾個窠臼跳來跳去。這個寫法也很容易流於流水帳,抓不到深刻的部分。

〈懶惰,無以名狀〉廖:我可以放棄。

〈鄉村風情畫〉黃:這篇因為故事不錯,所以我給它一票,不過它犯了很大的錯,敘事觀點有很大的問題。

邱、季:沒錯,它的敘事觀點有非常大的問題。

〈沒有事停頓的下午〉廖:我投它因為文字有點意思,滿有趣的,但是也可以放棄。

討論至此,獲一票作品評審均表示放棄,遂由獲兩票以上作品進入第二輪投票。

分別為〈獼猴桃〉、〈躺屍人〉、〈上河圖〉、〈香豬〉、〈親不知子〉、〈竹籠〉、〈我對安逸過敏〉,以計分方式,每位評審選出心目中的前五名,並分別給予五分至一分。

計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列為:

〈獼猴桃〉22分
(葉5分、季5分、黃2分、廖5分、邱5分)

〈躺屍人〉18分
(葉2分、季3分、黃5分、廖4分、邱4分)

〈香豬〉14分
(葉3分、季2分、黃4分、廖2分、邱3分)

〈上河圖〉8分
(葉4分、季1分、黃1分、廖3分)

〈親不知子〉6分
(葉1分、黃3分、邱2分)

〈我對安逸過敏〉5分
(季4分、邱1分)

〈竹籠〉1分
(廖1分)

評審邱貴芬此時提出動議,表示本屆首獎是否以從缺處理?其餘四位評審均表示最高分〈獼猴桃〉具首獎資格,同時前三名順序亦無異議通過。由於〈親不知子〉、〈我對安逸過敏〉僅差一票,評審決定就〈上河圖〉、〈親不知子〉、〈我對安逸過敏〉三篇重新投票,以積分方式,前三名分別給予三分、兩分、一分,決定兩篇佳作得主。

投票結果為:

〈親不知子〉11分
(葉2分、季2分、黃3分、廖1分、邱3分)

〈我對安逸過敏〉10分
(葉1分、季3分、黃1分、廖3分、邱2分)

〈上河圖〉9分
(葉3分、季1分、黃2分、廖2分、邱1分)

五位評審均同意由〈親不知子〉與〈我對安逸過敏〉分獲佳作,並經工作人員確認計分無誤、評審最後磋商討論,均無異議後,本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金榜於焉產出:首獎〈獼猴桃〉,二獎〈躺屍人〉,三獎〈香豬〉,佳作〈親不知子〉、〈我對安逸過敏〉。會議圓滿結束。 ●


評審簡介

葉石濤

1925年生, 台南市人。

為橫跨日治時期與戰後世代的重要作家,在小說創作、文學評論、文學史建構與文學翻譯方面均別有成就,貢獻卓著。著有評論集《台灣文學史綱》等;中短篇小說集《蝴蝶巷春夢》等,現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專家學者。

季季

本名李瑞月,1945年生,雲林縣人。曾為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邀請作家。曾任《中國時報》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總監。出版小說、散文、傳記多部,主編小說、散文選多種。

黃凡

本名黃孝忠,1950年生,台北人。中原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系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聯合報小說獎等,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捷克等多國文字,深獲國際肯定。著作有:《賴索》、《躁鬱的國家》、《大學之賊》等多部。

廖炳惠

1954 年生, 雲林縣人。

美國加州大學(UC SanDiego)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目前為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兼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著有《解構論文集》、《關鍵詞200》等多部,論文散見《CulturalCritique》及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和報章。

邱貴芬

1957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系主任,現為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論文寫作以台灣女性文學評述為主。著作包含《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台灣閱讀》等多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