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教養弱勢兒 別示弱

2016/10/17 06:00

圖/陳佳蕙

文/周素珍

圖/陳佳蕙

晨會時,黃老師鐵青著一張臉:「體育課做暖身操時,小漁(化名)逕自站在一旁發呆,我要她跟著同學做動作,她竟倔強地別過臉去,厲色要求,竟以哭鬧回應。問班上學生,才知道體育老師因她手腳不便,怕會受傷,所以從不勉強她跟同學一起做運動,而她也因為怕同學嘲笑不靈活的手腳,怕做不來,也就樂得輕鬆,我要求她,反而認為是我找她麻煩,」黃老師突然軟下聲調:「你說說看,該怎麼辦?」

小漁早產,留下右手右腳萎縮的遺憾,雖勤於物理治療,僅能控制,但排除小肌肉操作的細微複雜動作,其實行動與一般孩子無異,物理治療師也希望她能靠平時的多動、多練習,讓復健療程更落實。

偏偏這孩子患有最難醫治的「公主病」:身為獨生女加上早產的彌補心態,小漁的父母呵護備至;爺爺奶奶更是極盡所能,只為博孫一燦;任課老師也常因她肢體較不靈活,而低估能力。大家關照的結果,換來小漁「不負責」的態度:難?不做!新嘗試?不學!不要、不碰,誰也勉強不來,最令人憂心的是,因為縱容、寵溺,小漁無法接受否定語彙,一感挫折,就哭鬧使性子。百般呵護下的小漁,能學習成長嗎?

小藝(化名)先天腦麻,也是一號頭痛人物。幾天前才因同學好心幫他綁鞋帶,卻因綁太緊而氣得用鞋子丟傷同學,引發雙方家長互控,老師為了解決紛爭而焦頭爛額。

〈家長看過來〉3面向 更能協助孩子

教育是希冀獲取對未知的了解,協助生命的成長,更是適應現實環境的改變,學會自我生活管理,獨自面對生活挑戰,但面對這些「折翼天使」,父母、師長該如何教才能協助成長?

以我接觸特殊兒的經驗,提供幾個面向供父母參考。

1.不要一味特殊化,彰顯弱勢:

擺在特殊的位置,孩子只會更特殊,但公平競爭的社會,如果不是才能特殊,勢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乙武洋匡在《五體不滿足》中覺得自己最幸運的是,父母待他如「普通孩子」,而這樣的父母才是孩子成功的支架。不便或做不好,不代表不能,唯有勤能補拙,熟才能生巧,不做、不學,再健全的孩子也生障礙呀!

2.了解孩子,發展亮點:

弱勢的孩子最大的敵人是自卑,父母要做的是協助孩子建立亮點。瑪莉蓮娜沒有手,腳也變形,但可以游泳、唱歌;謝坤山可以口足作畫。父母要做的是協助,甚至逼迫孩子必須珍視自己擁有的,而非不足處,肯定自我後,才有更澄澈的想法及人生觀去挖掘自己潛藏的優勢,進而發展亮點。

3.健康的人際培養也是重要的:

弱勢的孩子容易自我孤立、被孤立,怨天尤人,或陷入「自卑引發自大」的孤傲中,獨學無友,不只學習易陷困頓,更難以感受快樂氛圍。不得不承認,弱勢的孩子要建立人際圈,有時的確蒙受較多不公平待遇,這時父母的協助就很重要。可以多帶孩子參加親友聚會,讓孩子在熟悉溫暖的場域感受友誼,學習待人接物的方法;放假常帶孩子出遊踏青,除了增廣見聞,當孩子面對陌生人好奇的眼光,父母正好可以教導並陪伴孩子用正面的態度看待;另外,班級活動參與也是孩子人際關係建立的正增強、了解班級氛圍、同儕互動模式,父母在建立孩子人際圈上會更有著力點。

教養弱勢的孩子的確比平常健康孩子需投注更多的耐心跟心力,但只要父母建立健康的心態、正確的教養觀念,給孩子適切的成長環境,相信即使先天不足,也能因為你的努力而後天補足。

(作者為國小教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