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50 Plus〉以房養老 總有一天等到你

2016/12/19 06:00

文/呂政達

在老年經濟還沒有獲得充分保障的年代裡,滿60歲後申請「以房養老」,已經變成許多人年過中年後,慎重考慮的選項。

你已經在考慮以房養老了嗎?

過去,在我們平常的生涯規畫裡,好像從年輕的時候要做的3件事,是為了以後的打算,這3件事就是買房子、生小孩及準備養老基金,當然,順序不一定就是這樣啦。

現在,「養兒防老」這樣的觀念早就遭到挑戰,那總有一棟房子是有價值的吧,房地產既然能提供我們未來的經濟保障,那觀念和優先順序恐怕就要改一改了:養兒育女變成一種消費行為,為了將來著想,先買一棟房子再說吧,而且也要開始注意這棟房子的保值性。

其實,我真的認為「以房養老」最少可以實現在地老化的理想,你不用賣了房子拿到錢,還要去煩惱住到哪裡的問題,可以選擇和房子一起老去,那些銀行、保險公司和社會組織開始高唱「總有一天等到你」。

但是,當這個風氣普遍起來,也將打破要把房子傳下去、甚至有一個祖產的概念,幾十年後,也許是下一個世代來臨前,我們曾經住過的、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白日夢的、父母或祖父母的那棟房子,就要變成銀行、保險公司、政府或某個組織的資產。

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但一棟有人居住過的房子,就是要藏著某種記憶的厚度,年紀越長,我就越喜歡那種厚度。有位記者朋友姓李,我們曾去參訪過他位在金山的老家,那個古厝群擁有北台灣唯一的風水池,祖祠前有一大塊的溼地。儘管李家子孫開枝散葉,但朋友常說退休後要來寫這個古厝的故事。

參訪後,我們其實很羨慕他,因為他的家族透過古厝的保存,留下了一個堅固的傳統。「我上一代的幾個伯伯,年紀大了以後,選擇回到老家附近居住,」朋友這樣說到,「對他們來說,守護老家是一種榮譽的傳統。」但是,我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的記者朋友也說,到了他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這種觀念卻淡薄了。

唉呀,老這件事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那是時間波動的無奈,而一棟房子,有時能經歷過歲月風霜的流動,那是空間戰勝時間的最後的勝利,「以房養老」既是經濟壓力下的產物,也透顯著一種無奈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