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夫妻教養不同調

2017/07/09 06:00

圖/沒有方的琁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但如果這兩個老師自己都擺不平對方的話,是要如何教養孩子,所以一定要取得共識,教養路才能同心協力……

圖/沒有方的琁

〈這樣怎麼教1〉媽媽板起臉 孩子就找爸

文/Lynn(高雄市)

在有了孩子後,深刻體會到「婚姻都是從有孩子時開始」這句話的道理,我們是一個雙胞胎家庭,人家說的雙倍幸福但也是雙倍辛苦。

爸爸對女兒總是特別溺愛,所以黑臉都是我當,某次妹妹開始有了打人的行為時,我制止她並打了她的小手,這時先生開始心疼了,說我大驚小怪,小朋友只是好玩而已,為此我們有點小爭執;一直到妹妹動手打了姊姊,姊姊哭着找爸爸時,先生終於體會到自己錯了。

以為這樣是好的開始,但先生很快就忘記教訓,小朋友也是聰明的知道柿子挑軟的吃,所以當我要教訓她們時,總會跑到先生身邊。所以後來的磨擦也越來越多,像是對於讓孩子爬桌子這件事,我跟他說過很多次,要制止她們這個行為,而不是在旁邊稱讚她們很棒,然後再跟我說這個時期孩子皮是正常的,大人只要多注意就好,果不然某次女兒就從桌子摔下來,幸好沒撞到要害。

事後我跟先生認真地溝通,如果夫妻沒有共識,那孩子該聽誰的?我試著去讚美先生的做法,並跟他建議如果怎麼做會更好,而先生也開始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了。

〈這樣怎麼教2〉老公管教 老婆說風涼話

文/雁然(台中市)

我和老公可說是從一進禮堂就爭吵不斷,從年輕吵到老。剛結婚時看不慣對方的生活習慣、金錢用度,生了小孩更是為了教養問題火上澆油。

老公經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叫他偶爾關心一下孩子的學校功課,也只會敷衍的一句:「欸,去讀書!」孩子的教養問題對他而言根本無關痛癢,我也只能在一旁氣得牙癢癢,卻是莫可奈何。

這樣的老公,在小孩闖禍時偶爾也是會大發雷霆的,好好先生一發起脾氣來暴怒如雷,孩子馬上噤若寒蟬,一開始我會忍不住念他:「好好講,不必這麼兇。」幾次以後老公也抱怨了:「我管孩子的時候,妳不是在旁邊說風涼話,就是唱反調,說什麼就是像我……」想想好像的確是如此。

我們兩個,在教養這一塊領域,一個太過、一個不及,如何求取一個平衡點,就是我們必做的功課。我後來學到了,當另一半在管教小孩時,我在一旁盡力附和就是了,至於他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唉,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夫妻之道不就是如此嗎?

〈這樣怎麼教3〉後門門神VS.開明虎媽

文/ 由家(台北市)

我是自認開明、重點管理且注重細節的虎媽,老公則是工作忙碌、無暇陪伴孩子而心生愧疚的爸爸,我們倆打從孩子哇哇落地便教養相左。

我認為孩子沒餓、沒尿、沒病,只是純粹耍脾氣,安撫幾下若不聽勸就隨他哭鬧,比誰耐力久,外子則受不了孩子哭。

孩子大點,知道媽媽不好商量,有時想買零食、要玩具,跟我討不到,便向爸爸撒嬌,可惡!竟然不把我看在眼裡,立刻沒收充公!並且馬上跟老公開起教養辯論馬拉松大賽,事後我把玩具交給老公處理,畢竟要護住爸爸的顏面,並且讓老公參與教養,他鼓勵孩子努力達成跟我的約定,在此之前玩具由爸爸暫時保管。

同時,我們取得共識,兒女的零用錢分配、玩具、衣服等支出由我統籌管理,包括共同訂定每月玩具、衣服的額度,爸爸每年有3次自行獎賞的權力,但需先跟我商量,了解我之前可能已拒絕的理由,或者附帶的條件,避免我扮黑臉、他當後門門神!

〈這樣怎麼教4〉生病不看醫生 急死娘

文/sunny(台中市)

老公超不愛看醫生,也最討厭吃藥,從女兒誕生之後,他也是希望孩子不要動不動就到醫院去掛病號,因此孩子感冒發燒,或者是意外跌倒傷害,他都希望能夠在家中自行處理,而不需要急著帶去看醫生。

為了這樣的事情,這樣的教養不同的觀念,我們真的是吵了好幾次,我總覺得我們並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如果都不帶去看醫生,恐怕真的是延誤病情,而傷害了孩子。

記得有一次小朋友發高燒,雖然看了醫生,卻還是高燒不退,我跟老公說:「不然,我們帶去看急診好了。」先生回答:「他都已經看過了醫生,就按時吃藥看看,不要動不動就去醫院。」不料半夜孩子還是高燒,而且甚至有抽搐的現象,我們趕緊開車把孩子送去急診,後來在醫院住院了8天。

夫妻商量之後,達成共識,日後只要孩子有狀況的時候,我們還是選擇先看醫生,讓醫生做最初步的診斷,也比較知道未來病情的發展情況,還是要交給專業的醫護人員做及時診治。

〈這樣怎麼教5〉都是因為愛 那就多寬容

文/晴子(新北市)

在教養上我們有很多意見不同。舉凡要不要去安親班、要不要學才藝、能不能看電視、能不能打電動、作息擬定、家事的安排等,雖然是每個家庭都會磨合和討論的蒜皮事,但是當局者迷,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比較好,加上上班疲勞,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吵架。

其實每次討論或鬥嘴,在爭論中交換磨合意見是非常疲累的事,往往弄得心情不佳,兩敗俱傷。

我在一次次挫折中才慢慢體會到:吵架不是不愛,而是我們太愛。太愛孩子,所以堅持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太愛這個家,所以才希望對方用我們覺得好的方式來維持這個家的運作。

想通了這些點,我就釋懷了。有愛就能寬容與包容,我不再堅持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也學習欣賞另一半的方式。

我發現當放下自己的堅持,找到折衷方法時,孩子也能得到好的照顧。家庭的氣氛也更加和樂了。

每對父母和每個家庭適合的方法都不太一樣。許多事沒有絕對的對錯,應該容許有討論或偶爾放鬆的空間,不管堅持什麼,家庭和樂才是最該堅持的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