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留學法國 才知不浪漫

2017/10/02 06:00

華人留學生最大的困難是融入法國社會。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吳靜娟

吳靜娟與當地教會合作,協助無依無靠的華人留學生。

吳靜娟(右三)與當地的華人留學生感情相當好。

文藝復興時代流傳至今的精緻建築、韻味十足的舊城區傳統市場、堆疊出法國「美食之都」的各式珍肴──這是里昂(Lyon),法國的第三大都市,曾經是絲路的西方終點,因此成為歐洲的「絲綢之都」,還是《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的家鄉,擁有古老劇場、教堂、城堡、博物館等豐富的歷史與人文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人文遺產城市」。

法國日常的優閒步調下,藏著階級社會的波濤洶湧。

里昂一景。

然而,比起旅人如蒲公英般悠揚飄過體驗到的新鮮感,在此長駐的人們感受更多的是落土扎根的箇中滋味。1996年曾至法國留學3年半的台灣宣教士吳靜娟,2009年返回里昂服務,看見了20多年來法國的不變……

比起國際大都會巴黎,里昂可以看見更多在地人的生活樣貌。

「在這國際大都會,各國面孔環繞、氛圍自由開放,換句話說,即是習於外來臉孔、奉行個人主義,不會主動交流或關心外人。」在多元平等的表面下,藏著社會階級涇渭分明的生活日常:「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圈子,富人區、窮人區、華人區、阿拉伯人區……自成一格,交集不多。」只要對方知道你住在哪個街區,就能在心中分出你的「等級」。

而近幾年,物價高漲、失業率高、恐怖主義……連本地人都難以生存的法國,排外情緒逐步高漲;部分群眾將矛頭指向外來移民,華人也成了目標。

〈社會現況〉排外浪潮 華人留學生處境難

2016年,是法國排華浪潮備受矚目的一年,3名台灣旅客在火車上遭攻擊,導致其中一人重傷、中國女留學生在巴黎地鐵無故遭群毆,而一名居法10年的中國移民張朝林被年輕混混毆打致死的事件,更導致6萬多亞裔走上巴黎街頭遊行,要求政府正視種族歧視與暴力行為。

然而,法國對華人學生的吸引力絲毫未減,尤其是中國人。由於法國學費相對便宜、科系選擇多、專業優勢顯著、浪漫文化的想像……等特質,根據法國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統計,過去5年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8成,至今約有5萬多中國學生分布在法國各大城市。

但是,語言鴻溝、族群個性、文化差異大……讓許多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法國社會。一名法國專家認為,「中華文化的謙遜禮貌,在法國人眼中卻是害羞怕生;華人認為上課打斷老師不禮貌,法國老師卻喜歡發言辯論的學生;華人習於待在校園裡,法國大學卻要求學生具備高度自主性,甚至包括參加社會運動;華人崇尚創新和實用的研究題目,較難被重視趣味的法人同儕和師長理解;華人看重群體,法人喜歡自主,加上自身生存也很困難,沒有多的心力關心外人……導致許多華人留學生無所適從。」其中,中國學生的特殊背景,更帶來一些特有的問題。「法國醫生認為,中國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重視。」

吳靜娟說,這些能出國念書的中國學生,大多早已在國內經過嚴苛的篩選,見識多、才識過人,個性又強悍,但除了人在異鄉的孤單,他們還得面對同胞之間的競爭壓力。「這群菁英,很多出自經濟狀況不穩的家庭,背負著家族壓力與面子出國,沒有接受失敗的空間。」

〈指引方向〉幫留法學生 重新找到「家」

有些人因適應不良,天天封閉在家;有些人因家庭期許,即使出了國也不能選修自己喜歡的學科;有些人因寂寞和經濟壓力,加上法國法規許可,而進入混亂的感情關係;這幾年,針對華裔的種族歧視和暴力事件頻傳,更讓學生原先對法國的浪漫想像,一一被不浪漫地擊破。

20多年前,吳靜娟也走過類似的心路歷程,就讀政大新聞輔修哲學的她,從小就渴望在人文哲學中尋找人生意義,卻找不到答案,到「人文大國」法國念書後,更迎來一段極為孤獨的時期,「我其實不喜歡法國,那段留學時光,算是我人生的黑暗期。」後來,她認識了一群來自台灣教會的短期志工,他們服務華人留學生的身影,讓她羨慕起這樣的生命,也讓她看見自我形象與性格的缺陷,更看見廣大華人留學生的需要。回台後,她工作之餘接連3年至法短期服務,最終在2009年回到里昂,繼續服務當地的華人留學生。

「一開始,幾乎都是接觸台灣人,後來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吳靜娟和法國的華人教會合作,定期關懷學生、舉辦聚會和交誼活動,除了協助學生處理學業、簽證和生活需求,也鼓勵他們融入法國社會,更重要的是,在這遙遠異鄉,不再以房舍、地理位置和種族歸屬來定義「家」。

「有個中國學生,初來乍到時,都只是靜靜坐在一旁,鮮少發言、問問題,直到一年耶誕節,才向眾人吐露她的故事。原來,她小時候父母常不在家,與人情感疏離,18歲時感到人生無望,希望25歲就能結束生命,直到來到法國教會,她彷彿重新找到『家』,那年,她正好25歲。」

自認「不喜歡法國」的吳靜娟之所以能繼續待在法國,就是看見許多學生的生命改變。尤其是中國學生,各方面都很優秀,卻多是為了經濟需求、家族面子和社會眼光而設定人生規劃,她常鼓勵他們,找到上帝給自己的天分,並思考這些天分的目的。

將來,這些中國知識份子,可能會身處改變世界的關鍵位置,無論落腳異鄉或返回中國,他們會認同什麼樣的未來?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又會如何改變社會?或許,那曾在異鄉的「家」尋見的溫暖與扶持,會在他們踏出每一步時指引著方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