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唱心經 唱到心

2018/12/24 06:0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日本的禪師常有驚艷的表現,像是39歲的臨濟宗妙心寺派,東京台東區海禪寺現任副住持藥師寺寬邦,他用搖滾的方式,以僧侶的裝扮彈吉他唱《心經》,網友大讚:「一直記不住《心經》,聽他唱了就記住了!」12月初,他們來台灣巡迴演唱。

藥師寺寬邦繼承了家族4百年歷史的寺廟,他從小喜歡節奏藍調音樂,青春期時,不能接受被父親安排繼承僧職,2003年組成樂團「Kissaquo」,2007年起陸續發行了5張音樂專輯。

但是,從小在廟寺文化長大的孩子,也脫離不了宗教文化的影響。Kissaquo就是「喫茶去」,我們自然聯想起禪宗的「趙州茶」。

在公案裡,禪師問一名學僧道:「可曾來過這裡嗎?」學僧敬答:「不曾來過。」趙州禪師道:「哦,喫茶去。」

禪師又看向另一學僧,同樣問:「可曾來過這裡嗎?」學僧忙道:「來過。」禪師又道:「喫茶去。」有沒有來過都是要去喫茶,都沒有分別心,這就是禪。

日本的佛教顯然和台灣的大乘佛教或南方國家的小乘風氣大異其趣,在日本,寺廟可以是家業傳承,我還記得去京都旅行,同坐公車的年輕人清晨好像是典型的上班族,才一轉眼從廟裡深處走出來,卻就穿上僧服變成了僧侶,開始為人解經唱誦祝福。他們也可以結婚生子。多半的人會將這種風氣歸諸到鎌倉時代的淨土真宗祖師親鸞,所謂「在俗出家」和19世紀日本頒布僧尼可結婚生子的律令,都是為了削弱佛教在日本的勢力。

所以,我們才有機會在日本近代特殊的佛教文化背景下,聆聽到電音或是搖滾的「唱心經」。

其實,活在現代東西樂器混合的風氣中,我們應該都聆聽過各種版本的「唱心經」,有的熱鬧,有的很吵鬧,有些近乎傳統梵唄的平和清雅,有些卻是直接用流行歌曲的方式在唱心經,這些,都算是在修行嗎?

我覺得不管哪種曲調和演唱方式,最後還是得回歸到佛法的正統標準,《華嚴經》、《法華經》有「以音聲作佛事」、「以歡喜心歌詠佛法」的說法,所以,做為一個閱聽者,你應該問自己,聽唱佛經或是心咒,你能夠起歡喜心和寧靜心嗎?

梵唄是最終的佛法之音,《心經》當然也要是從心發出來的聲音,「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如果各種改編只是要我們用耳根去貪戀那段樂音,那就不是聲音的究竟了。

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傷,身心都安靜下來了。沒有貪戀,也沒有執著,這是我們聆聽唱心經的態度。在《十誦律》中,佛陀讚許跋提比丘:「聽汝作聲唄,唄有五利益:身不疲極,不忘所憶,心不懈惓,聲音不壞,諸天聞唄聲心則歡喜。」

聲音不壞,諸法皆喜。且容我推崇中國音樂家何訓田所作的《心經》,有人說何訓田是「用快樂表達憂傷」之人,當沉穩的男中音唱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般若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