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不忍殺生的滋味

2019/09/09 05:3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那年,在香港某市集的餐廳吃到烤乳豬,乳豬趴在餐盤上,肚子剖開,已燒成金黃色。

那天,香港主人見到烤乳豬,爆出歡呼聲,一頭來不及長大的小豬,成為一場宴席的亮點。我望著烤乳豬,它的眼睛對著我,嘴巴邊點綴小番茄和青椒,好像想跟我說些什麼。

那是我最後一次吃烤乳豬了,其實,我根本不想動筷,撕裂小豬的身體。如今,埋葬在眾人口腹間的小豬,仍常躍入我的思緒,冥冥中,我仍能聽見小豬的哭嚎,我泛起濃濃的歉意:那隻小豬是為我們而死的嗎?

儒家說:「不忍聞其聲,不忍見其死。」所以孔子主張:「君子遠庖廚。」但是,只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心安了嗎?

我觀看過一部紀錄片,記錄小豬如何在黑夜被帶離母豬的懷抱,前一刻仍是依偎在母親乳香懷裡的小豬,隨即剖殺、放血,取出內臟,放進窯裡燒烤。等到黎明時刻到來,已準備好上桌。看過這部紀錄片,從此就真的不再吃烤乳豬了。

慈悲心的喚起,首先來自不忍的心,吃到了美味,也覺得不是滋味。「至少我吃下肚的食物,不是因為我而死。」這仍是消極的想法,因為只要有人願意消費,有人要吃,就必定會有暗夜的殺戮,不論我們是否看見。除非,我們願意集體的守齋戒,除非,我們願意在消費前喚起慈悲心。

我和同事去餐廳點了半隻烤雞,我開玩笑的說:「剖成一半,這隻雞的靈魂會不會喊痛?」吃飯的同伴就瞪我一眼,念一句往生咒。漸漸的,被這個玩笑話影響到的其實就是我,我後來吃魚、雞、豬肉,就會想像它們活著時的模樣。

如果因為我們對食物的執著、我們的消費習性,而產生了其他物種的痛苦和殺害,這是「弱肉強食」的食物鏈,慈悲心,卻讓人類能夠超越簡單的食物鏈關係。

佛陀將「不殺生」當作五戒之一,不殺生,其實就是要跳脫「強食弱」的生物本能。這是人類獨有的美德,一隻獅子必須吃掉斑馬才能存活,人卻能有其他的選擇。

唐朝的文殊思業禪師,出家前原是屠戶,有一次他在殺豬時,當白晃晃的刀子進到豬的肚子,噴出鮮血,他痛徹心扉,決議出家。日後,他寫了一首詩自敘:「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在禪宗史上,思業禪師的悟境以高明著稱,但讀他的詩,我的體會是,從屠戶到禪師的翻轉,其實就真在一念之間。當昔日的屠戶殺豬的那一瞬間,或許他體悟了生命的真諦。我們的體悟,則從消費時存的慈悲心開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