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爸媽 你也管太多了吧

2007/06/13 06:00

〈直升機父母效應〉圖/swawa.com


老公愛念 兒女快閃

<老婆的觀察>文/蔡愛慈

老公就像一個超嚴的管家公,聽音樂不能太大聲,看電視不能看太久,也不能隨便出門,所以我們都很怕放假日,本來他都把重心放在大女兒的身上,現在她已搬出家裡到外面租屋。

兒子也受不了他的管教方式,獨自住在舊家,家裡只剩下讀國一的女兒,他把全部的心力放在她一身,讓小女兒哀哀叫。每次看不慣她看電視、上網太久,我說:「你不要凡事看不慣,搞得自己心情不好,還影響到我們。」

週六,女兒又上輔導課又補習到八點半才回家,她就打開電視看到九點多,老公又再發牢騷:「該做功課了,不要再看電視了。」只見女兒嘟起嘴巴回他:「每天都是讀書,沒有休閒,看個電視也不行,快把我憋死了,我只有禮拜六才可以看晚一點。」

我勸老公:「放輕鬆些!不要一天到晚把重心放在我們身上,出去打球吧!否則你對每個人,每件事都要求那麼高,自己痛苦,我們也跟著痛苦。」

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很高,不像我神經線很大條,他說我是濫好人,什麼都無所謂,我說:「人生苦短啊!為什麼要過得那麼痛苦,搞得孩子都承受不了,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不知道改進,難怪小女兒對我說:「媽!以後我要到台北考高中。」


玩個遊戲 有那麼嚴重嗎?

<媽媽的觀察>文/王錦萍

最近流行的一個名詞「直升機父母」,形容有些父母每個階段盡全力幫助孩子,恨不得孩子比別人強,那天我算是見識到了。

當時兒子正和幾個幼兒玩撲克牌的記憶遊戲,公園裡大家玩得非常高興,突然一對父女加入,氣氛開始走樣。

那個爸爸神情緊張嚴肅,非常在意女兒的每一步,甚至要求女兒事先記住下一步,甚至下兩步、下三步,要是女兒翻錯了牌,他就生氣,同時他也把其他孩子當成敵人一般,介入孩子的遊戲,不斷大聲喝斥這些幼兒。

小女孩更是一副要置別人於死地的模樣,漸漸的,遊戲的笑聲沒了,有孩子不想玩了,也被那個爸爸嚴厲阻止,因為「他的女兒就快贏了」。

被迫繼續遊戲的孩子個個表情扭曲,兒子這時一個不小心把牌掉在地上,那個爸爸惡狠狠的叫罵:「怎麼這樣!沒有風度!」一群孩子都嚇傻了。

於是我正色請這位爸爸不要嚇到孩子們,沒想到他衝著我拉開嗓門:「妳不服氣是不是?不然我們叫別人來評評理!」孩子們抬頭望著我,我不想在他們面前示範吵架,於是我平靜的說:「孩子們只是在玩,別這麼兇……。」話還沒說完,這位爸爸上前一步,指著我狂吼:「現在不教,將來就給社會教、給警察教!」

「遇到瘋子了」我心想,趕緊把兒子拉走打算回家,其他孩子則溜光了,小桌子旁空蕩蕩的,兒子癟著嘴說:「媽媽對不起,都是我害的。」

我驚覺該不會每個孩子都在自責吧,我對兒子說:「不是你的錯,那是公共場所,誰說我們不能玩。」於是我帶兒子再度回到現場,陸陸續續的,其他孩子漸漸靠攏,小桌子旁的笑聲又出現了。

遊戲中,孩子們有時相互提醒幫忙,有時相視大笑,那個小女孩遠遠站在一旁,漠然的臉,我看了心裡一陣難過。

她爸爸究竟是在訓練女兒的競爭能力,還是為她的童年減去朋友和快樂?


good enough父母 懂得留空間

<專家的建議>文/黃倫芬

有一位年輕老師哀怨的說:「沒想到我的父母這麼先進,20幾年前就是直升機父母。」

從小是獨生女,心裡想什麼,媽媽看一眼就知道。小學時當風紀股長,同學搗蛋不合作,隔一天,媽媽就會現身訓誡同學一番。升上高年級捨不得和中年級老師分開,哭得肝腸寸斷,媽媽找上校長溝通,那位老師自然成為高年級導師。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有一次朋友舉行生日派對,自己沒被邀請,媽媽二話不說,下週也在家辦一個聚會,邀請所有的小朋友,還發表了小小演說,告訴同學要相親相愛。一直到當上小學老師,媽媽還是如影隨形,成為班級助教、愛心媽媽,如同很多立委諸公的競選台詞:「一人當選,兩人服務」。

想必像這樣被呵護一定很幸福吧!答案竟然是否定的。最大的心願是:「好想離家,越遠越好!」對於大半輩子鞠躬盡瘁的父母,實在是尷尬不已吧!

我笑她明知父母是「代打高手」,卻還是一五一十的報告行蹤,散發著:「來幫我吧!」的訊息。她很正經回答我說:「我得了直升機父母後遺症──以為世界站在我這一邊,每件事都會自然解決,誤以為自己很萬能,長大後才知道這是幻象,其實我什麼都不會,面對生活,我壓力好大。」她描述自己很善良,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小姐,對於別人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因為不知道可以如何拒絕;自己有需要時,「請你幫忙」像梗在喉嚨似的,怎麼也說不出口;與同事有誤會、面對強勢家長、不聽話的學生,尤其是吵架的學生都疲於應付,自己不是低能,就是無能。

在美國也有一群神風父母的兒女,也痛恨父母的過度干涉(更正:以父母的用語是『保護』)。這群父母介入的層面更令人匪夷所思,帶著長大成人的孩子應甄工作、直接和主管溝通薪酬福利、並不斷訴說自己的孩子多麼優秀可以勝任工作。熱心的父母永遠跑在孩子前面,他們期許自己是完美父母、孩子的經紀人。

也許心理學家Winnicott的理論能為這些父母解套。他說:對孩子最恰當的是「good enough」父母。所謂的good enough是該回應的時候回應,不需要回應時,給孩子空間,透過「必要的」不反應,孩子真正體會自己的內在狀況,和外在現實狀況,如此才能忠實發展出真實的自我。父母不主動介入孩子世界,而是精神支持,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實戰經驗中,必然越挫越勇,自我功能和現實感也能更健全與穩固。

真正成功父母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成為自己人生的經紀人。至於得了直升機父母後遺症的成年子女,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放下對父母訴苦的習慣,把吃苦當吃補,讓自己在做中學,明天一定會更好。

(作者為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