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身口意三業〉做個願意幫忙的人

2020/09/07 05:30

圖/陳佳蕙

文/呂政達

慧禮法師在非洲弘法20年,他創辦的阿彌陀佛關懷協會將佛法帶入黑色大陸,救助當地困苦無依的孤兒,他們目睹瘧疾和病苦,但也靠著教育,給非洲的孤兒一線未來希望。

另一項由佛教界發起的普仁獎,不是將獎金直接頒給清寒困厄的學生,也沒有錦上添花。每年,普仁獎都要經過冗長嚴謹的選拔程序,讓得獎的學生感覺,他們在困苦環境中仍願向上的精神是被看見的,世人表揚的是他們的品格。

其實,無論是非洲大陸的救濟,還是台灣的普仁獎,心願都是一樣的:回到教育,給孩子教育的機會,比起直接的救濟,更能窺見未來的希望。在佛法裡,這就是「幫因」和「幫果」的差別。幫因就是扶植、滋養和創造,讓孩子在教育裡找到創造生命的原動力,有了善因,在自己的未來藍圖裡創出善果。

像是慧禮法師或普仁獎的創辦者,都是做慈善的人,有人就問,慈善是不是也是一種身心靈的修行呢?

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但不如就回到佛陀身上來找答案吧,試想悉達多走在印度的土地上,見到那麼多為生老病死所困縛的人,他會心念一動,然後說:「這不關我的事,我還是返回園裡修行」嗎?

入自己的禪定,卻不顧外頭的流離和顛沛?還是,願意奉獻自己的修行時間,伸出手來幫忙?我們常鼓勵世人有時間就出來當志工,做一個慈善的人,畢竟,「慈善」就是無時無地的修行,把自己的心調頻常住在慈念裡。

在大乘佛教,世人熟知的「普賢十大行願」有「廣修供養」和「恆順眾生」這兩項。讓你的意永遠為慈心引導,讓你的身親自參與,讓你的口傳達對苦難的關懷,見苦知福,這就是永恆的修行,如果你忘記了,請永遠記得:是的,你願意幫忙。

在金剛乘,且引用益西彭措堪布的話語:「《隨念三寶經》說,『佛陀是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域者之商主。』活生生的有情,是一刻不息地在幫助、救度著,天下一切需要幫助、救度的人。」

透過教育,我們願意幫助孩子,無論是非洲的孤兒還是台灣的清寒好學生,也希望透過教育,讓孩子將來也成為願意幫助人的一代。

但也請記住,佛陀在《金剛經》所開示的「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觸味法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慈善的布施並不是給與,給與就會執著於一個對象,我們願意幫忙和付出,但也無須執著於自己的行為,我的幫忙是如此的心甘情願,沒有一點求回報的念頭。「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請做個願意幫忙的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