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孩子給家用 真有用
圖/陳佳蕙
孩子出社會開始賺錢,家庭支出方面,如果孩子也能分攤一些,也是訓練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喔……
〈家人互相照顧〉不讓給錢 支付其他開支
文/Sin辛(台北市)
記得當初我還在上大學時,哥哥已經畢業並開始工作,當時他就和父母談過關於家用的事情,由於父母當時都還在工作,因此溫言婉拒,薪水只讓哥哥自己好好保管。
即便後來我也入職公司,面對每月的孝親費,父母依舊是拒絕,直言他們有儲蓄、有工資,實在不必跟孩子拿錢。
儘管父母不願拿錢,我與哥哥依舊希望能為家庭盡一份心力,於是改從別的方式入手,例如家裡的水電帳單就改從哥哥的帳戶自動扣款,父母常吃的保健品就由我定時補充,就連日常用品與生鮮蔬果都直接請外送宅配到府,既是免去父母採買的麻煩,也全了我們兄弟的一片心意。對於這些繳納帳單、補充生活物資的行為,父母倒是樂見其成。
所謂家用,或許並不只是單純金錢上的生活開支,而是這個家庭真正所需的一切,觀察家人的需求並互相幫助,這才是真的用之於家庭吧!
〈能多付出就付〉吃住都在家 幾乎全上繳
文/史啪奇(嘉義市)
不管是念書打工,還是出社會後領到的薪資,幾乎都全數交給家裡去使用。
跟同事話家常時,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給孝親費,坦白說還滿羨慕這些同事,自己賺的錢可以好好運用,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換個方式想,自己還有能力就多付出一些,也很慶幸自己還沒有結婚,不需要再額外負擔另一個家庭的開銷。
到底該不該給孝親費,這個其實很難去界定,每個人生長的環境不同,要不要給因人而異。能不用給當然是件好事,所有的收入我都可以好好運用,但是當父母親沒有收入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替家裡分擔一些費用。雖然我每個月幾乎都是上繳出去,難免有時候會心理不平衡,但是換個角度想,由於我是住家裡,每天都有香噴噴的飯菜等著我去吃,有乾淨的衣服可以穿,何樂不為呢?
話雖如此,還是希望媽媽在消費的時候,可以多想想自己的孩子賺錢不容易啊!
〈婚前培養責任〉自己的開銷 自己出
文/向太太(新竹縣)
10年了,老大出社會的第一年,我們夫婦就讓他了解家中的經濟狀況,第二年工作穩定了,讓兒子自願參與,我只是讓他負擔自己的一部分,如:電話費、保險費、伙食費等( 例如兒子薪資兩萬元,給我一萬元幫他付了上述費用,餘額存入他的個人帳戶內以備不時之需)。
2021年兒子碰上失業潮時,他的一切費用由自己的帳戶支出,度過沒有收入的日子。
當然,我也做一本簡單的支出帳本,讓他知道錢的去處,老媽沒有私吞喔。除非他另外給我零花錢,那就不客氣了。
老二出社會也比照辦理,一視同仁沒有大小眼。
而我們現在努力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費用,至於孩子該不該給家用?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而我的想法是孩子婚前沒家庭壓力,可以讓他們了解家是共同擁有的,而不是單方面地付出,家務也是共同分擔的。
圖/陳佳蕙
〈視情況做改變〉婚前盡量 婚後酌量
文/柯凡(高雄市)
站在父母的立場看,孩子從小養到大,好不容易他有能力工作賺錢,若薪資僅夠自己糊口,生吃都不夠、哪有餘力再撥出一部分錢來貼補家用?至少孩子不是啃老族,還能努力工作,沒成為社會的寄生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父母而言已足堪安慰了。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孩子未來的負擔也相對加重,但畢竟沒有父母就不會有自己,所以有能力賺錢,幫忙貼補家用應是責無旁貸的義務,問題是給多少家用全視個人的經濟能力。依個人拙見,尚未結婚前,一人吃全家飽,有能力給家用就盡量,只要父母沒用在不正當的用途上,多給一點又何妨,適足以聊表孝心;若結婚後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不能不顧及,相信原生家庭也會體諒孩子的苦衷,但斟酌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內,與另一半達成共識,適時酌量挹注家用,讓孩子不至於給得勉強、父母也能拿得心安,如此給家用才不會有負擔。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