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未知的奇點,未來的考古學─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

2023/02/19 05:30

莫里斯.畢凱伊作品〈末日過後少女出走〉。

文.攝影/林昱晴

想像著不斷學習與演化的智能生物、基因工程研發的另類生命體,它們占據了世界,塑造著世界,將科幻現象化為人造景觀,完全顛覆你我所認知的一切。有什麼比美術館內的科幻劇場,更令人驚奇?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即日起至6月4日),如同一場對於人類文明的未來考古學,展覽中所見的一切,因為藝術與科技的辨證,而成就了智識與美學思考的多元化。

希臘神話中的「奇美拉」(Chimera)是獅首、蛇尾、背上長著羊頭的噴火怪獸,斯芬克斯(Sphinx)則是長著鷹翅的獅身人面像。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山海經》裡載錄了五方山川、四海邦國的怪物,這部博物之書對於精怪奇物的複合生物形象描繪,源自人類對於大自然神祕未知力量的驚懼與想像。19世紀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經典《科學怪人》,透過虛構的生命實驗,探詢科學在現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當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在2003年以「我們都是一家人」系列作品代表澳洲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讓人們對基因工程、人工智慧技術改變生命形態的可能性大感震驚。科技的發展最終將人類帶入未知的境地,為人類的存在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的進展、生態危機對於「人類世」(Anthropocene)造成的衝擊,重新定義了你我對於生命、社群與萬物的認知。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作品〈輓歌〉。

交融人類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超未來

當人類文明向著高科技與數位時代全速進化,AR、VR、XR的虛擬實境技術與AI似乎成為智識審美的當代顯學。在一切都朝向虛擬化、數位化之後,超寫實雕塑的表現手法,在21世紀具有怎樣的時代意義?理想的身體也是一種社會建構,藝術家又將如何應對,並透過創作做出詮釋?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與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畫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便以科技藝術與雕塑創作共構的角度,聚焦於藝術家如何呈現並開展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思考一個超未來的可能性。

策展人妮可.芙麗茲表示,「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策展的原點在於探討「人類世」的當代思想如何反映在雕塑藝術當中,「藝術家們將身體視為觀察、體驗世界的介面,透過創作說明人們對於自然和動物的意識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展出的作品傳達了更為廣義的雕塑概念,同時突顯了現代人們對於環境更加廣泛的認識與了解。」當她規畫展出作品時,安妮.卡寧(Anne Carnein)是第一個入列的藝術家,「卡寧運用二手衣物和紗線創作逼真的植物雕塑,試圖恢復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雙向共鳴,是人類期待與自然建立全新同情共感關係的最佳代言。」 喬治亞藝術家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的裝置作品〈無題〉是雌雄同體的半機械人,它代表著「後人類」時代如噩夢相隨的未知形象,「究竟是半機械人會變得更像我們,還是我們會變得更像它們?」引人進一步思考人類與機器在未來如何共存的問題。

安妮.卡寧運用二手衣物和紗線創作的植物雕塑。安德羅.韋庫亞的裝置作品〈無題〉。

麥斯米蘭.雷澤是「全球研究」領域的學者,他認為派翠西亞.佩奇尼尼的作品具體對應著展覽的核心意識,「長期以來,佩奇尼尼持續透過創作處理介於『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之間的衝突。她以極為全面且細緻入微的切入角度,探討兩者之間的連結與複雜性。」當我們用科學的理性展開對於世界的探索時,或許會不小心在藝術的感性當中迷失了線索,佩奇尼尼的作品喚醒人們對於生物科技的關注,引人深思「基因轉殖技術」對於生物倫理學以及未來世界人造化的憂慮。

[10

連結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索引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以企圖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美學基調,透過不同於主流科學論述的深度思索,探討科技與藝術遇合的另類可能性。本次展覽展出23位(組)國際藝術家、共33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藉由藝術語彙探討人類創造、破壞與重塑人造及自然世界的能力,以及「後人類」時代下的人體未來形貌。共分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科技 人類 變體」4大主題,分別探討混種生命體、基因轉殖生物、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以及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等。參展的藝術家們化身為預言家,也像是科技末日的見證者,從末日預言迎向新世紀寓言,展出作品散發的不安和神祕意象,暗示著今日世界發展陷入的困境,步入展場,宛如我們在未來凝視著自己當下時空的文明,眼前所見一切成為連結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索引。

山姆.詹克斯作品〈犬頭〉。

展出作品導覽

托馬斯.格倫菲爾作品〈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是以動物標本製成的3D拼貼,引人聯想起古代神話中的奇妙生物,也扣合著與生命基因操控相關的批判性討論;法比安.梅勒的雕塑〈蝴蝶〉正是他的自畫像,蝴蝶停留在他的身上,雕塑的主角深刻地感受著人類內在與動物之間的聯繫;派翠西亞.佩奇尼尼的〈幼苗〉刻畫著男子肩上扛著樹精形象的兒童,闡明了植物和人類都生活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中,並突顯了生長和養育的議題;山姆.詹克斯認為人類是深受本能和直覺驅使的生物,卻需委身在文明化的假象中,他透過〈犬頭〉詮釋了人類與動物軀體擁有共通性的演化事實;人類與真菌共享50%的DNA,激發了佩奇尼尼透過〈鞋形(編髮)〉將生長狀態化作繁殖力隱喻,藉此頌揚生命多樣性之美;受物種滅絕威脅的啟發,佩奇尼尼的〈輓歌〉哀悼人類對生物命運的誤解和對生命的低估;安娜.烏登伯格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所創作的〈野蠻人#7(零重力)〉,誇張變形的人物姿態,呼應著社群媒體上的網紅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莫里斯.畢凱伊的〈末日過後少女出走〉運用舊電腦鍵盤和其他現成物品打造人形雕塑,象徵著現實與虛擬存在的融合,同時揭發了第3次工業革命對非洲國家的影響。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作品〈幼苗〉。托馬斯.格倫菲爾作品〈錯合(天鵝/海狸鼠/驢子)〉。法比安.梅勒的雕塑〈蝴蝶〉。]安娜.烏登伯格作品〈野蠻人#7(零重力)〉。

與策展人對話:人的創造力終究無法被取代

2018年,德國圖賓根藝術館舉辦聚焦於超寫實雕塑的「栩栩如生」(Alomost Alive)展覽,為了延續藝術創作中對於身體形象雕塑的探討,以及關於未來性的相關思考,催生了「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覽的成形。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特別與我們分享策展執行過程所面對的挑戰:「當我們構思『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時,無法想像病毒會讓世界陷入停頓的狀態。在我發展策展論述的過程中,以前無法想像的事情已經變成了現實。」共同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表示,疫情確實對策展的願景造成了深刻的衝擊,但展覽所設定的觀點與議題,在COVID-19蔓延的時代背景下,卻能由藝術的視角,積極正向地引導大眾思考藝術如何跨越現實與想像,從中檢視關於文明發展的本質。

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Wernisaz wystawy攝影)

妮可.芙麗茲進一步指出,疫情促使人們更加有意識地思考他們使用時間的方式,同時也加速了數位化的發展,「藝術體系目前正處於劇變之中──我們注意到傳統的藝術生產模式和技術,明天可能就已經過時了。令人不安的是,50年後繪畫是否依然存在?它的境況是否會像我們今日看待歌劇所代表的時代意義?這目前很難預測,但也許會產生相反的作用,讓我們更自覺地意識到自己身為人類的特質,也就是原創力、深富情感和同理心的能力。藝術是所有這些能力的總和,藉由觀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我們可以訓練這些感性和直覺的能力──這就是藝術和藝術機構的潛力。」根據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麥斯米蘭.雷澤認為人工智慧是藝術家創作時強大的輔助工具,他相信它將會改變藝術實踐的過程與作品的形態,但隨著人工智慧在創作表現方面的高度發展,「人」的因素將變得更加重要,人類的創造力是無法被取代的事實。

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Wynrich Zlomke攝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