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開幕 日常地景走向國際

2023/05/20 05:30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一景。(記者凃盈如攝)

〔記者凃盈如/威尼斯報導〕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開幕記者會,於台灣時間昨(19日)晚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開,今年主題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展覽團隊為首次由5校組成之教學聯盟,集結東海大學、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的建築師生,共逾60人前往威尼斯參展,發揮集體力量,展現台灣建築生猛與柔軟兼具的魅力。

策展團隊與顧問曾成德(前排左2)、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前排左4)、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前排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前排右4)、顧問吳光庭(前排右3)、駐義大利台北代表處大使蔡允中(前排右2)一同出席開幕記者會。(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曾瑋表示,就他的觀察,目前討論台灣的論述不脫後殖民、後現代與全球化三種面向,但對他而言,這當中無一能夠解釋台灣原來的面貌,所以今年的台灣館試圖找出另一種方式來描述台灣。「我們選擇面對台灣的真實,探詢台灣究竟是什麼,如果你看看這次的內容,會很容易發現台灣與其他國家的不同。」

烏克蘭策展人Iryna Miroshnykova(左2),Oleksii Petrov(右2)來訪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何炯德(右1)導覽。(記者凃盈如攝)

台灣擁有複雜的生態系統和氣候,超過3,000公尺的高峰多達260餘座,氣候型態也因此囊括從熱帶到寒帶的特徵,各式生活型態遍布這座小島。於是,曾瑋引領學生,嘗試蒐集農、漁民為了生存與環境打交道,而誕生在農村、山海間的民間智慧。曾瑋以自己每天運動途中所見的一輛改裝冷凍車為例:春夏時改裝成KTV小屋,若蚊蟲太多,農民就蓋上透明帆布遮蔽;到了秋天,農民則搬來高腳椅,空間頓時化作小酒吧。在不同季節的日常之中,極其柔軟而快速地去應對周遭環境。

有鑑於這股台灣鄉村的生命力,2010年就曾擔任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的曾瑋,這次選擇放下西方理論,帶領學生展開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如今走進鄰近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普里奇歐尼宮展間,多種讓人再熟悉不過的台灣地景:茶園、果園、蚵棚、蘭花網,以「剖面」視角一字排開,精細的模型讓許多外國賓客駐足一探究竟。曾瑋認為,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智慧,展現出人們如何使用現有材料與環境相互適應、共榮,以滿足現下需求的狀態。

曾瑋這次也破除建築系校際以往的分野,「擴大」籌組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團隊,號召其他4校師生,希望就台灣此般特殊地景做出全新論述,進而與國際對話。在台灣館18日預展開放後,已獲得熱烈迴響,陸續有國際策展人到訪,包含法國、德國、喬治亞、愛沙尼亞、蒙特內哥羅、香港等場館策展人皆蒞臨參觀,現場氣氛熱絡,許多國際策展人亦展現對台灣館的高度興趣,交流熱烈。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認為,今年台灣館呈現台灣特殊的「地景」風貌,與台灣人適應地景的「改裝」性格,可說是將台灣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且疫情後台灣回到世界級藝術舞台,展現台灣豐沛的文化能量,意義更為重大。駐義大利台北辦事處大使蔡允中提及,台、義兩國長期合作愈加緊密,未來將以威尼斯為據點,推展、深化雙邊交流與合作。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則感性表示,威尼斯與台灣皆四面環海,相近的自然條件使雙方有如一個家族,有著相同的民族性格與藝術才華,盼兩地在藝術與文化領域上能夠攜手努力。展覽將於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