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無鞍騎士與八大響馬─史博館「五月與東方」特展
「東方畫會」蕭勤終身創作理念在探索生命和宇宙的本源,圖為彩墨〈墨水禪畫〉(1978)。
文.攝影/吳垠慧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這句看似政治性的口號,也很適切地表達70年前藝術團體「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創立初衷。1957年先後成立的「五月」、「東方」是台灣戰後推動現代藝術的兩大畫會,當時成員還是20、30歲的文藝青年,在政治閉鎖、物資不豐的時代,透過畫會凝聚志同道合者,在艱困的條件下舉辦聯展推廣現代藝術,多位成員也曾代表我國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也因而與1956年開館、主責雙年展參展業務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時稱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關係密切。
1955年成立、1956年開館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時稱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曾使用日治時期留下的商品陳列館為館舍。
於此,歷經6年的閉館整建,史博館於2月21日重新開館之際,由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擔綱策展,假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推出「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鉅獻兩大畫會成員作品之外,也重拾這段文化外交的藝史篇章。展期至4月28日。
無鞍騎士──五月
兩大畫會成員在求學過程中,都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洗禮,創作上均朝著現代藝術發展。然而,在民風和資訊保守的台灣1950、60年代,人們對現代藝術不甚理解、或不以為然。「五月」創始成員之一的劉國松便說,當時常有人批評他們是「亂畫」,不過,也有力挺的稱頌者,如:詩人余光中曾將「五月」喻為「無鞍騎士」,作家何凡讓「東方」的「八大響馬」之名不脛而走,前者意指騎士雖不受限制,卻需具備高超的技術及感知能力;響馬乃指中國北方的強盜,不符合道德倫常的制約,卻富生命力和行動力。
1956年,劉國松、郭東榮、李芳枝、郭豫倫在台師大校園舉辦「四人畫展」,有感於當時台灣的藝術環境不佳,有待開拓與耕耘。年輕人有熱情,但缺乏經驗且學養未臻成熟,他們在指導老師、前輩藝術家廖繼春的鼓勵下,仿照法國「五月沙龍」成立「五月畫會」,希望集結眾人之力和創新的做法打破畫壇保守的風氣,也期待讓「中國畫現代化」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翌年5月,加上陳景容、鄭瓊娟兩位生力軍共6人,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辦第1屆「五月畫展」;1958年再加入顧福生、黃顯輝兩人,改於台北新聞大樓舉辦第2屆畫展,在每屆都有新成員加入、舊成員不一定參展的情況下,每屆聯展名單不一,卻都會引起外界注目。
「五月」是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號召成立,因此,初期以台師大校友為限,直到1961年加入高雄左營海軍「四海畫會」成員後才放寬資格。1970年代因成員陸續出國,1972年畫展結束後畫會告一段落。
八大響馬──東方
和「五月」係出學院的背景不同,「東方」以李仲生的畫室學生為主體,1956年底組成,創始成員有:霍剛、蕭勤、夏陽、吳昊、李元佳、蕭明賢、陳道明、歐陽文苑8人,1957年11月在台北新聞大樓舉辦第1屆「東方畫展」。為突顯現代藝術是自由世界的產物,當時已到西班牙的蕭勤引進多位現代畫家的作品到台灣參展,也把「東方」成員的作品帶到西班牙展出,開啟台灣現代藝術與歐洲交流的最早範例。
「東方畫會」霍剛以點、線、面的幾何概念建立冷抽象風格,偶有書法的痕跡,突破純粹理性的框架限制,圖為〈承合之4〉(2011)。「東方畫會」夏陽將門神與他著稱的「毛毛人」風格結合成為現代〈門神〉(1994)。
有「台灣現代繪畫先驅」之稱的李仲生,1950年代初在台北市安東街開設畫室,傳授現代藝術思想和邏輯啟發。由於教學「前衛」,被譽為「咖啡室中的傳道者」,尤以「精神傳精神」及「尊重個性」最為人稱道:前者指的是個別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後者是指尊重學生的本體與個性,使其充分發揮。李仲生曾言:「像別人有用嗎?每個學生都應該當他自己,像我就更沒用了。」要求學生不應模仿老師。李仲生主張「非拘限於文人水墨」的「東方精神」,受其觀念影響,「東方」成員的創作面貌多元,涵蓋寫實與抽象。也因為成員先後出國,1971年第15屆「東方畫展」於台北凌雲畫廊舉辦後,畫會宣布解散。
「東方畫會」的精神導師李仲生被喻為「咖啡室中的傳道者」,對台灣現代藝術的啟蒙發展有直接影響,本身也是位藝術家,左圖為油畫〈作品025〉(1978),右圖為〈作品030〉(1970)。
現代藝術的終生信仰者
兩大畫會雖於1970年代初暫停活動,成員各奔東西,創作能量卻從未冷卻。這次特展一共展出41位藝術家的144件作品,是1981年台灣省立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五月與東方畫會聯展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博物館、美術館、基金會、畫廊、家屬和收藏家等逾30個公私立單位共襄盛舉,展出繪畫、雕塑、版畫、馬賽克與複合媒材等作。也透過1950、60年代的早期作品,和2000年之後的創作今昔對照,儘管近年成員逐漸凋零,可這群當年滿腔熱血的藝術家,直至耄耋之年依然創作不輟,包括:劉國松、郭東榮、陳景容、莊喆、顧福生、韓湘寧、蕭勤、夏陽、陳道明、霍剛、朱為白、李錫奇、蕭明賢等人,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東方畫會」成員風格不一,寫實到抽象均有涵蓋,圖為陳昭宏1970年代照相寫實風格的〈海濱〉系列畫作。「東方畫會」吳昊的畫作〈孩子與鳥〉(1964,左)和〈木偶〉(1965,右),超現實手法中融入民俗文化的風情,作品顯現鮮活的生命力,倍受喜愛。
像這次展出陳道明的4幅畫作:《尋生》(1959)、《兒童與馬》(1965)、《無題》(1975)和《201631》(2016),可見他一生只專注抽象繪畫不改其志,唯風格有所不同。陳道明兒子陳連武表示,「父親一旦認為技巧掌握住了,就會拋棄,再尋求新的表現方法。」他和兄長陳連文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1960年3月29日於南海路美國新聞處大禮堂舉行「中國現代藝術中心」成立大會中展出的《尋生》,家屬原本不曉得這幅畫的展後去向,這才知道是入藏史博館了。
「東方畫會」陳道明1959年的作品〈尋生〉,可見其當時實驗材料於肌理表現上,畢生鑽研抽象藝術,不改其志。
戰後第一代女畫家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兩大畫會的女性成員作品,亦可藉由本展一窺其貌,包括「五月」的李芳枝、鄭瓊娟、馬浩;「東方」的黃潤色、林燕,她們都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女畫家,縱使中途曾因為照顧家庭暫擱畫筆,又很快地重拾創作能量。
李芳枝1950年代末即前往巴黎深造,以「Li Fang」為名參加歐洲展覽,早期創作是線性抽象,之後揉合寫實與抽象,這次展出1960年代至2000年的畫作。鄭瓊娟的父親是醫生,母親來自新竹名人李錫金家族,她以抽象畫起步,重返創作後線條、色彩更顯奔放濃烈。馬浩早期也以抽象畫為主,爾後開始發展陶藝,多以拉坏手法形塑人物,以瓶形仕女為特色,這次即展出這類型陶藝。
「五月畫會」鄭瓊娟的油畫〈琦〉(2005),為赤紅、濃黑與燦金的大膽結合。「五月畫會」馬浩的陶藝以瓶身仕女為特色,這次展品〈快樂的女孩〉(1984)。
出身彰化的黃潤色在陪伴兒子赴日求學期間,自己也就讀東京設計學院,而後一度移居加拿大,返台後即創作不懈,常用連續連條和符號建構嚴謹精細的抽象造型。林燕6歲因腦膜炎失聰,在母親引導下,師從馬白水、張義雄等藝術家學畫,受吳昊啟蒙投入現代版畫創作,創作特色為線條密集且層次多,風格質樸。
「東方畫會」黃潤色的抽象畫風嚴謹細膩,用色柔和明亮,形塑個人特色。「東方畫會」林燕的創作以版畫為主,左圖〈老虎〉(1974),右圖〈五福臨門〉(1975)。
曾經的「藝術國家隊」: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史博館1957年起接受教育部委託辦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作業至1973年,一共參加9屆、送出近百位藝術家的作品前往展出。這不只是台灣藝術界首次參與國際雙年展,由於聖保羅雙年展標榜現代藝術,因此,當年的「藝術國家隊」不乏「五月」、「東方」兩大畫會成員,透過這項活動也帶動台灣現代藝術的萌發。
聖保羅雙年展成立於1951年,經歷戰後的政局變動,政府積極參與聖保羅雙年展以強化國際外交關係,駐外單位肩負爭取國家地位的工作。1955年成立、1956年正式開館的史博館,是戰後設立的第一個公立博物館,被委以徵件和評選等作業。駐外單位頻頻發函向政府建言應選取「新派」繪畫參展,當年部會之間往返的公文,也在展出文獻之列。
國立歷史博物館1957-1973年主辦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參展徵件與評選作業,是我國首次參加國際雙年展盛會,成績斐然,也帶動國內現代藝術的發展。
策展人蕭瓊瑞指出,時稱的「新派繪畫」即現代繪畫,因此入選者多是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而能入選這個官方主導的國際展覽是一項殊榮,直接帶動台灣藝壇創作方向的轉變。
1957年台灣首次參展,「東方」成員蕭明賢獲選榮譽獎,是台灣首位獲得國際美術展獎項的現代畫家。接著是1959年「現代版畫會」成員秦松、1963年張杰紛獲榮譽獎,1961年則是「五月」成員顧福生獲最高榮譽獎銀質獎牌一面。
「五月畫會」顧福生創作以「人」為主題,1961年作品獲選聖保羅雙年展最高榮譽銀質獎牌一面。左圖為畫作〈何先生〉(1959),右圖為〈人〉(1961)。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藝術作品要送出國參展並不容易,由於(海)運費拮据,也曾發生作品沒錢運回來的窘境,即使條件刻苦,畫會成員仍一心為理想奮鬥。「東方」成員李錫奇之妻、詩人古月說道,當時台灣社會對於現代藝術並不了解,「賣畫是不可能的,但也沒想過要賣畫,而是推廣。窮,但是每個人都很開心。」
「五月畫會」創始藝術家劉國松為現代水墨的開拓者,相關著作等量齊觀,展出水墨〈子夜的太陽III〉(1970)呼應太空時代的來臨。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