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鬥陣寫作俱樂部.新詩篇】 鴻鴻/詩與夢

2024/05/24 05:30

◎鴻鴻

◎鴻鴻

文學獎「一篇定江山」是榮耀、也是引人詬病所在。既然是比賽,匿名審稿有其公義性,可以避免名家效應,讓「階級翻轉」成為可能。但也因此產生所謂「得獎體」。是不是真的有「得獎體」?大抵無非是:主題正確、結構嚴謹、語言巧妙、意象獨特,這些本來就是在不同美學標準的評審之間,最容易取得共識的部分。但我覺得近年許多評審也意識到這一點,進而主動抵拒之,不時選出一些破格作品。而且評審之間的拉鋸,往往造成意外結果。比如有人會覺得硬要寫到篇幅上限是矯情,也有人覺得這樣才算負責,羽量級和重量級怎麼能比?但誰能說服誰,誰也說不準。

我其實沒資格抱怨,因為自己算是副刊文學獎的受益者,九○年代曾獲兩個首獎,但那兩首詩並非為投獎而作,只是寫完一看行數差不多,就投了。讀評審紀錄,也都引起過兩極爭議。有一次投小說獎,第一年入圍決選,但只得一票;次年一字未改再投同一獎項,竟獲最多票數,卻有一位評審因為自己的偏愛未獲共識,強烈建議首獎從缺,因而只得到次獎。不過這篇作品後來因為被智海改編漫畫,因而在多國出版,反而成為我被譯成最多語言的著作,有沒得過獎根本無人在意。

我差點忘了這篇短文該講講選詩的標準。

每次評審時,一開始都會請每位評審談談自己的標準。對我來說這是最痛苦的時刻。你可以讀讀每位評審的標準,其實大同小異。一首詩怎麼算寫得好,誰不知道呢?

問題在於,或有趣的地方在於,依據這些大同小異的標準,為什麼每位評審的選擇會那麼不同。

因為我們讀詩的時候,不是拿尺來量的,其實是憑直覺。而那些標準,只是在決定自己喜不喜歡之後,拿來支持的工具而已。

就像沒有人是拿著尺在寫詩的(還是也許有?),詩應該是不召自來、開始時只有一股衝動,根本不知道它寫完會是什麼樣子的,才對。

如果它得獎了,恭喜。如果它沒有,也值得恭喜,因為你把它該有的樣子寫出來了。你也因此更了解自己。這不正是寫詩最大的快樂嗎?

那些不喜歡它的評審,自己寫的詩會比它好到哪裡去?嗯,也許有的比較好。不過,那跟這首詩無關,也跟你無關。胡適早就說了: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做夢愉快!●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