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無]—信仰 獲選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評審委員徐明松(左起)、國美館長陳貺怡、策展人薛丞倫、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暨協同策展人吳秉聲、協同策展人江松長出席提案公布記者會。(國美館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4個團隊競逐,經初複審後,昨(19)日記者會正式宣布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之「[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台灣館代表參展團隊。
策展團隊將在展場中央設置多組平行橫向貫穿展場通道的裝置,象徵台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剖面。圖為示意圖。(國美館提供)
今年評審團隊由張基義、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無]—信仰」提案議題深入且廣泛,視野宏觀且能呼應大會主題,因此幾無懸念選定此提案。徐明松說明,團隊提案除了論述邏輯清晰,觀念也與當下台灣的真實狀況相符合,以高科技業與建築為起點,反思背後產生的代價,從中找到與人文達到適應以及平衡的方法。
「[無]—信仰」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團隊,分別以「效率、科技、控制」3個面向的研究與設計提案回應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團隊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的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台灣建築師的表現和未來的設計。薛丞倫指出,面對無論好或壞的信仰與價值觀,台灣都能在流動的灰色地帶之間,找到適應的韌性,他舉例「在高鐵帶來的高速度與都市擴張下,或是台南的鐵路地下化與成大校園,台灣有許多小尺度、自發的社交或是新型態的循環系統等等,都體現出許多韌性與調適的智慧。」此外,他更將針對台南街廓進行研究,在新舊街廓之間,考察共存的模式,並且將在展場中央設置多組平行橫向貫穿展場通道的裝置,象徵台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剖面,其中將以電子紙打造類光明燈塔,展示「[無]—信仰」的空間敘事。「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舉行。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