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文學觀察.展望2008-下】新詩篇-美學的實踐.社會的預言 ◎李敏勇

2008/01/01 06:00

◎李敏勇

2007年台北詩歌節,流亡在印度的孟加拉女詩人娜斯林(Taslin Nasrin,1962-)來到台灣。這位從自己國家被迫出走的女詩人,堅持她的社會良心,長期在瑞典接受庇護。她在詩裡說「石子壓著她們的心」,現正面臨印度終止她的居留。而巴基斯坦女詩人娜喜德(Kishwsr Naheed,1940-)吟詠著的是「我的喉嚨/藏了一些石子」的女性心情。回教國家的兩位女詩人,以詩呈現女性的處境。

對照從敘利亞再流亡到黎巴嫩的詩人,這幾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高的艾杜尼斯(Adonis,1930-),在一首三百行詩〈給掌握中時光的輓歌〉裡,吶喊「為我找一些紙/一些墨水/絕望仍然是我的星星/而邪惡經常會出生」。再看看已故的後殖民理論家薩依德常提到的巴勒斯坦詩人達衛許(M. Darwish,1944-),詩裡的「所以啊/我們國度的孩子們/這麼死月亮也這麼消逝」。這兩位回教世界的詩人,也呈現了抵抗困厄心境的心聲。

詩會怎樣?詩人會怎樣?不純然是詩歌美學的封閉傳統所界說,也關聯著社會的處境,關聯著國家的命運。雖然,到最後的檢驗,詩仍然是詩。但詩與詩人的純粹和參與、藝術和社會,仍反映了外部狀況。台灣的特殊歷史際遇,文化和政治的某種病理,讓許多寫作者封閉在第一世界的想像。英美詩,特別是現代主義的古典,20世紀初的工業化情境,被供奉為典律,比較難以出現活生生地反映這個土地,這個時代的聲音。從戒嚴時期國策文學鬆綁以後,有些遁入內向化、個人性的詩模擬;但也看到自由地介入,藝術地參與的聲音。

一些用通行台灣語文譯介世界詩的努力,讓人看到自我重建的探尋。東歐、中東、南美的一些詩人作品,更擴大台灣的詩視野。通行台灣語文的詩,尋求從世界汲取營養,豐富了台灣詩文學的土壤。新世代的台灣詩人更多面向的探索和追尋,顯現了走出困境,更連帶於世界的努力。向日本、韓國,也向中國探看;向東南亞國家探看,越南詩人、菲律賓詩人來台北參加詩歌節的活動,一些越南詩被譯介在台灣發表;蒙古國的詩人們也到高雄參加詩歌節,並有互相譯介的詩集發表。台灣不只要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入台灣。

看看在英國,MPT(Modern poetry in Translation)的系列,把世界各種語言的詩介紹給英語讀者,顯示的也是英美詩對世界其他語言詩歌的反向探尋。世界的詩動向反映詩人的現實與社會條件,美學與社會責任並重,創作者較少被拘束在理論條件,而融合各種已形成的方法論於自我風格。以近年來,個人陸續完成的《溫柔些,再溫柔些》、《世界詩散步》、《經由一顆溫柔心》、《世界女性詩風景》為觀照,世界的詩朝向藝術地介入社會的方向發展,詩人不只是美學的實踐者,更是社會的發言者。●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