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親子】〈醫生的開竅教養學〉讓孩子自己說 大人別插嘴
圖/王孟婷
文/王健宇
圖/王孟婷
究竟在家長的認知中孩子多大年紀才算長大,才不需要父母親擔心?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因為在大部分的父母心裡,孩子永遠是孩子,永遠長不大。
王健宇(照片提供/寶瓶文化)
會造成這種情形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愛。
在我多年的看診經驗中,常遇到一個狀況,當我問小病人:「你怎麼了?哪裡不舒服?」做媽媽的會搶著回答,不管孩子是3歲、7歲、20歲,還沒講半句話,就被媽媽一古腦講完了,連我都來不及插話。這一類非常具有「主導權」的家長所持的理由是:「孩子小,不會說啦,由我來說!」「醫師的時間很寶貴,講太慢,講不清楚,浪費時間!」媽媽也許可以幫孩子把病情說得很詳細,但卻剝奪了孩子與醫生相互溝通與對話的機會。
其實媽媽說的情形跟孩子實際的狀況不見得完全吻合。當我問孩子,「你哪裡不舒服?」媽媽可能搶著回答:「他肚子痛,吃不下,脹氣。」這時小朋友會重複媽媽的話說:「肚子痛。」但他不知道什麼叫「肚子痛」,如果一開始就由小朋友回答,他的答案可能是「肚子怪怪的,不想吃東西。」這跟家長說的「肚子痛」可能不一樣。
家長給的答案往往是把自己的意見加進去了,連醫師的診斷也一併下了。為了更確實掌握孩子的病情,我寧願多花時間直接跟孩子對話,而且說服家長,「讓小朋友自己講,也讓我來跟小朋友溝通。」
當我每次藉由醫病對話中進入孩子的世界,都會發現孩子有能力把自己的症狀講出來。台灣的小孩在經常生病看醫生的情況下,都可以描述自己的病情,端看家長給不給機會,其實「久病成良醫」這句話也滿適用於孩子身上。
站在醫生的立場,我由衷希望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講,提升他的表達能力,學會如何跟別人溝通,千萬不要心急而成為孩子的「代言人」,淹沒他成長的權利,大部分孩子不會表達自我的原因是父母親把孩子的表達機會搶走了,少了練習機會。
<醫生的觀察>家長過度介入 孩子長不大
我有一個將近40歲的男病人,每次看病都由媽媽作陪,因為媽媽生怕自己的兒子說不清楚病情導致醫生誤診……,我心想,40歲的男人耶!很多做父母的可能沒想過,就是因為你的介入,才導致孩子淪落到凡事都依賴父母的地步,這樣下去孩子永遠長不大,不管是40歲、50歲,只要媽媽還在,他永遠是個依靠父母的小孩。
做父母的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即使孩子這次生病看醫生的問題你幫他解決了,你可以幫他解決其他所有的問題嗎?人有事業、愛情、工作等等的不同問題……,父母都能幫他解決嗎?」
下一次到醫院,父母應該知道怎麼讓孩子自己表現了吧!
<醫生的叮嚀>看診有一套 家長別擔心
家長可能不明白,醫生看診自有一套方法,中醫叫「望、聞、問、切」。這幾個字分開來在西醫的解讀分別是,望:看病人外觀;聞:聽病人訴說;問:詢問病人;切:理學檢查。
例如:小孩說他肚子不舒服,醫生就可以用聽診器聽腹部,用指尖輕壓肚子的方式問他會不會痛,或用手指敲的方式看有沒有異常的咚咚聲;如果醫生根據以上的步驟仍無法推論出病因,那麼「儀器檢查」是最後的方法,就是照X光或超音波檢查,甚至抽血驗尿檢驗。
但很多父母生怕孩子講少了醫生會誤診,講慢了醫生會不高興;其實不會,我這麼說是想讓家長知道,醫學診斷有其必要的過程、必經的步驟,這個步驟行不通還有下一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機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父母大可放心,不必急著搶話。
<作者小簡介>
王健宇,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現育有一子一女,兒子目前國一,女兒是小五。
雖然是醫生,但他沒讓孩子讀明星學校,他重視的是孩子喜不喜歡學習、有沒有認真學習;會到孩子的學校當「愛心爸爸」念故事給學校的孩子聽。覺得所有的孩子,並不是腦筋不好,只是沒遇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天底下沒有真正笨的小孩,只是少了讓笨孩子開竅的教育方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