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師商談室〉 孩子打鬧 家長道歉?

2008/11/26 06:00

王孟婷

文/吳麗芬

王孟婷

Q:在幼稚園孩子打打鬧鬧是常見的,進入小學,有的家長不能接受這種事,被打的學生家長希望打人的學生家長出面道歉才肯了事,這樣要求會不會反應太過度了?最近我就遇到這種事,真的該出面為孩子道歉嗎?我覺得這只是孩子間的玩鬧,有這麼嚴重需要到家長涉入嗎?

處理孩子的問題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有益於孩子心智的成熟,因此,父母要不要為孩子出面是一個其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先能弄清楚孩子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玩鬧?打架?還是弄假成真?

不能掌握事情的真相,就一定幫助不了孩子,還可能因為誤解而使孩子人際關係出現危機。

我們帶過一個剛上小一的孩子小祥(化名),他和朋友的互動方式就是笑笑的打人,這當然讓其他孩子覺得他很討厭,一有報仇的機會,小祥也會被他們打,看在一般大人眼裡,這群孩子是標準的「老是打打鬧鬧」,但我們卻發現一個很不尋常的現象,就是當小祥被打的時候,他竟然是笑笑的,儘管被其他小孩罵說是瘋子,小祥也不以為意。

深入了解後,才明白小祥用打人來表示「我想跟你玩」,於是換成他被打時,他也認為是對方在跟他玩,而小祥對於「打」這個動作是沒有罪惡感的,小一的他常常因為做事達不到大人的標準而挨打,例如:飯沒照時間吃完、穿鞋穿太慢等等……。他長期受到只要被打就得乖乖聽話的訓練,結果不知不覺間養成了打人的習慣,因為他覺得這是讓別人聽他話的好方法。

<行為背後>打人當玩樂 道歉也無濟於事

這時如果有家長要求小祥父母要替他出面跟別的小朋友道歉的話,我就不會贊成,因為這樣並不能解決小祥誤以為「打人可以交到朋友」的問題,還可能因此損及家長面子而引發親子衝突。

事實上對被打的小朋友而言,更重要的是能看到一個人真的可以改正行為,以及被誠心誠意的致歉,然後他可以學會原諒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錯了,只要肯改就好;如果只是道歉,但行為都沒改變,那道歉就是一場虛假,這時無論是對打人還是被打的人而言,內心都只會增加仇恨而埋下下回衝突的因子,孩子們的心智只會變得更扭曲而不會更成熟。

<找出原因>多猜多聽多讚美 了解孩子想法

打人當然是不對的,但要讓孩子知道打人不對卻也要用對的方法,打他罵他都不如好好趁機了解他,而出面替他道歉不如好好讓孩子學會面對問題。

首先爸媽要冷靜下來先別氣,孩子都是情緒強於理智的,你要先試著猜猜看孩子動手的原因,例如說:「是XX拿你的鉛筆盒你不高興才打他嗎?你想玩溜滑梯他都不讓你玩嗎?……」孩子一聽,感覺你沒有怪他,自然而然就願意告訴你事情的經過。

事實上,動手的人心裡也有委屈,他就是無能講理覺得走投無路才會動手的;而不會講道理就是因為沒機會練習,想不到辦法解決紛爭也是因為沒機會學習,所以接下來爸爸媽媽要盡量讓孩子多說話,多說他內心的委屈,不要因為自己著急而打斷他,讓孩子盡情傾吐。

不騙你,九成九的孩子會在過程中說出自己也有錯這一類的話,這時一定要把握機會讚美孩子,跟他說:「能夠感覺到自己有錯還願意承認,是很不得了的美德,很多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耶,你實在很了不起,是很棒很棒的小孩。」多猜、多聽、多讚美,是了解孩子的三大法寶。

<親子手冊>陪孩子面對問題

我們花了很多心思才讓小祥體會到「要讓朋友快樂才能交到朋友」,重要的秘訣就是——陪他一起想辦法。

這裡建議爸爸媽媽先拿自己示範,誠心誠意告訴孩子:「今後如果你做錯事情,爸爸媽媽也會改用講道理的方法來跟你講,君子動口不動手,以後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打人。」接下來,跟孩子一起討論,遇到各種跟同學的糾紛要怎麼辦,當他很想打人的時候又可以怎麼辦?

這時父母可以再度示範,告訴孩子下次自己情緒上來想動手時自己打算怎麼做,也可以請孩子幫忙父母一起想辦法,這時候孩子通常很興奮很願意幫著想辦法,然後再把主角換到孩子身上,這時孩子通常就會如法炮製的想出很多辦法來幫助自己。

最後,要注意到孩子對於承諾的實踐能力本來就是有限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標準,不要一下要求太高,要讓孩子有逐步達成的可能,而將來只要孩子稍微達到了一點點,爸爸媽媽更是要不吝嗇的讚美,讓孩子知道你看見他的進步,他的心智能在讚美與肯定中成熟,便是人生幸福穩固的根基。

要不要替孩子出面道歉呢?即便是出於對方家長的要求,我都建議改成跟對方家長對話,告訴他你打算在教育上做的努力,並且邀請他一起加入,讓兩個家庭的孩子都因此獲益。

(作者為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總監)

家長求救區:

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大小事,困擾著家長,卻又不知該如何解決?只要你覺得這個「小事」是多數家長的「大事」,歡迎將問題描述出,郵寄、傳真(請註明家庭親子版)或e-mail(主旨註明<親師商談室>)過來。通訊地址請見版面下方。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