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談哭

2009/02/10 06:00

◎張放

中國官場上,有不少虛偽的軼事。讓人看了啼笑皆非。《古夫於亭雜錄》記載:董訥由御史大夫改任江西總督,一個同事向他辭別,「甫就座,大哭不已」,董訥非常感動,反而安慰對方,說什麼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只要身體康健,將來還會見面。那個同事擦去眼淚,告辭。走到另一個房間,遇到同僚,哈哈大笑。對方問他為何見董訥時嚎啕大哭?這位先哭後笑的官僚說:「拔去眼中釘也。」原來他的哭,喜極而泣也。

《倦游雜錄》載,鄭向、王耿兩個官僚,仇視多年,互相上書彈劾對方;朝廷也很傷腦筋,正設法將其調職,以免衝突時,王耿卻腦溢血見了閻王。鄭向前往弔唁,「往哭之,盡哀」。同僚們都弄傻了。以為兩人感情濃厚,過去誤會兩人摩擦。一位了解真相的同事說:鄭向「待哭斯人久矣」——早就盼他死了!

福格《聽雨叢談》載,粵東農家嫁女,都先將姑娘「閉置帷中」,等親友前來道賀時,一進門,姑娘便開始在帷中哭別。而且有事先擬妥的哭詞。譬如請她胞妹代為照顧母親等詞。最可笑,姑娘不必親自哭,可以由其他女孩代為哭泣。這種哭,不動真情,但連哭帶唱,必有連貫性才行。

我國民間有一種習俗,助哭。喪家舉辦喪事,為了排場,為了表示孝道,便僱了許多助哭的男女青年,穿上孝服,邊走邊哭——民間習慣戲稱這種哭法為「孝女白琴」(黃俊雄布袋戲一角),有口無心;哭的只有聲音,而無哀痛之情。這些職業性的助哭者,成了喪家主要的角色,而喪家的親屬,反而成了配角,這種喧賓奪主的現象,實在滑稽可笑。

中國人是最好面子的民族,富裕之家,年逾七旬以上的老人過世,俗稱「喜喪」。子孫應該引為幸運。但是為了表現孝道,僱了一些助哭者前來嚎啕大哭,以壯聲勢,這豈不是騙局麼!

唐朝有個政策,「天下有冤者,許哭於昭陵下。」昭陵,唐太宗的陵寢。這個政策證明唐朝的黑暗與無望。只有哭陵,才能抒發內心的委屈與不滿。有個唐衢以「善哭」成名,他是落榜進士,他的哭聲每使「聞之者莫不悽然泣下」。白居易曾談過唐衢的事蹟:「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太尉擊賊日,尚書叱盜時,大夫死凶寇,諫議謫蠻夷。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從這首詩看來,唐衢的哭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對現時政事的激憤,盡情發洩。因而獲得白居易的共鳴。他曾賦詩:「我亦君之徒,鬱鬱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辭。」傳為佳話。

韓愈是愛哭的。方勺在《泊宅編》有個統計,「韓退之多悲,詩三百六十,言哭泣者三十首。」韓愈有一次和朋友登華山,因「攀緣極峻,而不能下」上去了,卻下不來,韓愈則「發狂慟哭」。這件事確有記載,韓愈在給張徹的信中,首寫道:「洛邑得休告,華山窮絕徑。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悔狂已咋指,垂誡仍鐫銘。」韓愈的哭是有可能的,這也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巢林筆談》記有張景州的一首《長歌行》,詩中寫道:「君不見華山絕徑退之哭,高處須防一失足。」意在提醒身居高位者,那些想做或做了壞事的人,如果不及時覺醒收手,將來真心懺悔、哭泣也來不及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