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青春性事 爸媽攤開說

2009/03/05 06:00

圖/鍾淑婷

英國13歲小爸爸事件引起的討論,暫告一段落,也許很多家長對於性教育還是不知如何說出口,今天我們特別就專家及家長不同做法,讓大家參考看看!

圖/鍾淑婷

〈家長怎麼做1〉不再叨念 討論找共識

文/陳佳慧(基隆市)

吾家有女初長成,想必是父母心中最大的喜悅,然而內心又充滿被外面小伙子拐走的隱憂。

女兒小六時已長到160多公分高,雖然說話不脫稚氣,乍看之下和青春期少女無異,偶爾在她房中看到少女戀愛漫畫和羅曼史小說,或窩在房中抱著電話猛聊、開信箱看見一封封情書,總要惹怒父母碎碎念一番,希望她以課業為重,少女情懷總是詩的心情等以後再說。

念了數次,似乎造成反效果,她反而如緊閉的蚌事事不說,只好以退為進,假裝不在意觀察她一言一行,默默等全家話家常時,在客廳討論一些時事新聞,如16、17歲在廁所產子的案例,問她有何看法?

在言詞一來一往間,彼此達成共識也表達一些立場和想法,如:人總是食色性也,但時機很重要,異性間、同窗間彼此真誠的交朋友是件好事,肌膚之親或許等身體與心靈都更成熟後會更好;或者表達家中經濟狀況僅是小康家庭,若突然讓父母多了一個孫子,在女兒未成年之前,都會讓喜事蒙上一層灰……,不是嗎?

父母也曾年輕過,年輕懞懂無知的情事與心事都經歷過,想想好方式,用不打不罵對待正當青春的子女,溫柔並有效地教養子女走過青春期的喜悅!

〈家長怎麼做2〉正確性知識 應主動教導

文/vivian(花蓮縣)

我很感激大學時期一位教官,她將男女之間的「性」事,甚至包括女人懷孕、生產的過程,透過寫實的影片及直接白話的說明,彌補了家長羞於告訴我們這些性知識的漏洞,也讓我們在初嘗愛情滋味的同時,能夠懂得如何做好安全措施。

現在的媒體誘惑之多,與其想盡辦法防堵不讓孩子接觸,倒不如主動出擊給予他正確的知識,避免因好奇嘗試而鑄下大錯。

13歲就當爸、15歲就當媽,我認為他們只是在進行一種像動物性交的行為而已。他們不知道生下的小娃生命之脆弱,必須要有能力撫養小孩,還要有成熟的心智教育小孩,當他們束手無策時,並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任憑下一代自生自滅,會演變成一個社會棘手的問題、徒增社會負擔。

現在孩子都發育得早,外界的刺激也比以前來得多元而豐富,直接影響時下年輕人的觀念和舉止,性知識不能單單只靠學校教學、宣導,家長更應站在第一線,做為孩子學習的模範、諮商的對象,發現A片、色情雜誌又怎樣?也許老爸還能以成熟的眼光告誡孩子,如何尋求正常的管道以抒發過剩的精力,才能讓自己的心理比較健康。健康看待性事,才不會製造不健康的社會。

〈專家怎麼說〉練習好問句 拉孩子一把

文/黃倫芬

每天下午的電話教育諮詢,常常聽到以下的事情:

「兒子才國中,竟然開始交女朋友,聽說是那女孩很主動,我要他以課業為重,他嘴巴答應,但是兩個人還是在MSN聊天……。我真想把電腦砸了!」

「女兒喜歡的書,都很奇怪,什麼人和吸血鬼、狼人戀愛,我叫她看一些正常的書,她說:『妳不懂啦!』我真的搞不懂,現在的孩子在想什麼?」

「週末時,女兒常看電視看到11、12點,不去睡覺,明天要上課,那些連續劇,都是愛來愛去,很無聊耶!有什麼營養呢?」

「我小孩每天洗個澡都要洗上一小時、寶貝他的頭髮像什麼似的,東抹西抹的,還偷偷化妝,真是氣死我了。我要限制他的零用錢,規定洗澡時間,看他還變得出什麼花樣?」

父母親的「叮嚀」聲,真是熟悉!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不是嗎?雖然知道父母不贊成自己做什麼,但是,忍不住也會偷偷做,和父母玩起捉迷藏。

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東方長老解救掉進水裡的蠍子,被螫了兩次,他還是救牠,旁人不解,長老說了一句話:「蠍子的天性是螫人,我的天性是救人,我的天性不會因為牠的天性而改變。」最後長老用一片葉子,輕輕的把蠍子從水裡挑出來,三度救了牠一命。

孩子像不像蠍子呢?當父母要保護他的安全時,卻不知好歹反咬一口,而父母如長者般,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咬人是蠍子的天性,孩子對異性的興趣也是一種天性嗎?

發展心理學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兩種變化:「性的覺知」和「自我的覺知」,前者是對性問題感興趣,關心異性、容易被吸引;後者是為自己的事擔心,對自己的外表、容貌沒有信心,也期待自己是有魅力的人。這些是孩子不可避免的成長歷程,突破這些煩惱和慾望,才能蛻變成有創造性的成人。

長者以葉片救起了蠍子,父母為保護教育子女,免於迷失於性的森林,那一片葉子是什麼呢?或許「好的問句」——即透過適當的提問,刺激孩子對事情的自我覺知能力——是一個媒介。如:

「你覺得什麼是漂亮呢?你最喜歡自己的是哪一部分呢?」

「書(影集)中男女主角互相喜歡對方的什麼呢?」

「你們兩個人好像很談得來,你們都聊些什麼呢?會不會吵架?你難過的時候他都怎麼關心你?」

「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快樂、難過時都會做什麼?」

「好的問句」來自父母不懷疑、否認、反對,而是願意承認,孩子已進入另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和功課一樣重要的人生課題要學習,父母能勇於面對兩性的議題,自然能累積「好的問句」的能力。(作者為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